高分网 > 作文 >

什么过年的作文怎么写

时间: 新华 作文

一提过年,我就很兴奋,因为过年可以吃饺子,看联欢晚会。当然了,最令我向往的还是放鞭炮和放烟花!那震耳欲聋的“嘭啪”声和五彩缤纷的“流星雨”,仿佛向人们报喜:过年喽!过年喽!

清晨,我早早地起床了,忙着收拾东西,因为接下来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贴对联。我一手拿着透明胶,一手拿着剪刀,妈妈把对联按在墙上。 我一边剪透明胶一边递,妈妈一边接一边贴,很快就大功告成了。我抬头一看,上联:福门代代出英才。下联:宝地年年兴家业。横批:迎春接福。还有一个火红的 “福”字贴在门上,过年的气氛一下便映在了眼前。

“可口的汤圆出锅了,快来盛啊!”爸爸喊道。一下子,全家人都挤进厨房盛汤圆去了。大家端着热乎乎的汤圆,边聊边吃,热闹极了。接下来,对于大人来 说的忙碌一天开始了,买菜、做饭、接待客人……至于小孩儿嘛,当然是快快乐乐地领压岁钱,然后开开心心地玩儿咯!我飞快地完成了今天的作业,下一步,是领压岁钱了。我捧着一叠叠厚厚的红包,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与朋友们一起高兴地玩到了下午,回到家里,一桌的美味佳肴便让我垂涎三尺。糖醋鱼、炒藕片、青菜汤、红椒炒肉、蒜苔炒肉等等家常菜,在过年时吃, 味道可就不一样了哦!饭桌上,大家举杯同庆,互相传递祝福:大人祝小孩儿快乐成长、学习进步;小孩儿祝大人身体健康、财源广进。然后一同举起酒杯,高呼: “新年快乐!干杯!”傍晚,春晚开始了,我和家人一起坐在沙发上,喝着奶茶,温暖地靠在一起看春晚,十分开心。那杯奶茶温暖着我们的心房!

深夜12点整,新年的钟声敲响了,烟花、炮竹随之响了起来,此时此刻,全城市、全中国都沸腾起来了!漆黑的夜空,被焰火点亮了,更被人们那颗期盼新一年的快乐的心照亮了。

随着炮声的响起,新的一年又要来到。这也意味着小孩长大了一岁,而老儿有更老了。

什么过年的作文怎么写篇2

家家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换上红日历,穿上红新衣。人海,车海,一切都变成了红海。红红火火是新年,热热闹闹过除夕。

除夕不仅大人忙活,连小孩也不会闲着,时不时搭把手,那可是常事。这不!奶奶一声叫唤,我这个跑堂的可就有的忙活了。我的任务就是摆好给客人的食物,然后放到客厅。嘿嘿,这可是美差啊!我绕到放零食的地方,一手托着盘子,一手抓着瓜子、花生、松子往盘里放,像足了一个端菜小姐。

拿完大人吃的干果,我又马不停蹄地去拿小孩爱吃的零食。满眼的妙脆角、软糖、巧克力、薯片……馋得我将口水一咽再咽。我悄悄张望着,趁大人不注意时,麻利地将好多零食往口袋里塞,直到把口袋装得鼓鼓的,才随意拿了点给客人送去。放好果盘,我连忙跑到楼上,将口袋里的零食迅速藏在“秘密基地”里,然后若无其事地下楼继续帮忙。

吃年夜饭喽!爷爷和爸爸把八仙桌抬到门口,奶奶在门口摆上两个铁盆,妈妈拿着黄纸折的金元宝和冥币往里撒。只有我和妹妹站在一旁好奇地张望,不敢出声。不一会儿,爷爷像变戏法似的拿出三根香。奶奶把放在灶头的两支高脚蜡烛摆在桌上,拿出平时不用的白瓷小碗,又嘱咐我去端菜。不一会儿,桌上满是溢着香味的鸡鸭鱼肉。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要祭祖啊!我连忙拿出一些碗筷、酒和米饭,凑上前帮忙。将12个碗分成6份,整齐而有规则地前后放置在桌上。奶奶边往碗里夹饭,边念念有词:大婆、太奶奶、三姑快来吃饭嘞??

做完这些后,才是拜祖先。这拜,也是有讲究的,要按照辈分大小先后来拜,然后三叩首。叩首时一定要双手合并,边拜边说些吉祥话,以此来寄托我们对新年的美好期愿。最后一项才是烧纸钱,黄灿灿的元宝和冥币刹时间便化为灰烬,和太奶奶们长存于地下。

祭祖后,我们的年夜饭开始啦!所谓“年年有余”,鱼可是老百姓除夕宴必不可少的元老级食物。光是鸡,就有两道——白蘸鸡和咸腌鸡,还有许多百年不变主菜——牛肉、羊肉;还会有蔬菜--青菜、春笋……样样鲜美可口,另人回味无穷。不过,在吃之前,奶奶还要给每个人一张纸巾,寓意是把旧年的“屁股”擦干净,也就是不留“余帐”,吃饭时也一定要用这张纸擦手擦脸。大人们还会在吃饭时说这一年的收获和对新年的期许。推杯换盏间,笑脸盈盈,其乐融融,喜气洋洋……

到了饭末,大人纷纷掏出红包打算给小辈,可拿红包也需要过五关斩六将。首先晚辈要对长辈说一些吉祥话,对爷爷奶奶要祝他们长寿,对于爸爸妈妈要祝他们工作顺利,才能拿到红包。这样收到的红包,才算是真正收到了祝福。

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各家各户不约而同地放起了烟花。浩瀚的夜空中,烟花笑得多么璀璨,如满天的繁星闪烁。她们在夜幕中互相挤着,互相拥着,互相问好,绽出五颜六色的花火,一起迎接美好的新年。

在鞭炮声中,在烟花笑中,在友好祝福中,新的一年定会更美好,更璀璨,更幸福!

什么过年的作文怎么写篇3

不一样的“年味儿”

“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许多党员干部在春节来临之际主动选择留守岗位,盯梢重点环节、关键节点,用“脚步声”代替“爆竹声”,主动下乡下村走访,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尽责走访,让这个“年味儿”带点声。

春节来临,面对严峻复杂的冬季疫情防控形势,各地陆续发出倡议:鼓励企事业单位职工“就地过年”。广大农村地区似乎由此少了些身影、缺了些热闹声,但各党员干部纷纷深入基层去落实“摘帽不摘帮扶走访”“农民工慰问”“完善健康码大数据监控”等举措又似乎增加了一点儿“人气”。但党员干部们需要注意的是,深入田间地头不是“郊区游”,也不是“表演秀”,而是要真情实意地走访于民,问需于民。作为时代的答卷人,必须提高自身政治站位,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将“鱼水情”融入到每一次的实地走访和日常工作中,乐在田间地头走动,甚至是“摸爬滚打”,乐将基层走访当作归家,脚步轻盈、心情愉悦,用一个个脚步声、一句句交流声让这个年声“味”十足。

用心关怀,让这个“年味儿”多点情。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家人团聚、交流增进感情的一个节日,但疫情影响下只能更多依靠网络和快递诉说家人感情。作为人民的公仆,党员干部不仅要“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惑”,更要“知民情、暖民心”,关注人民群众的情感需求。当下仍有部分干部下乡走访时喜官话、究用语、说空话,群众听不懂、听不进,走访有了、关怀也看似有了,但不是群众想要的情,也不是社会所需的关心。党员干部们必须充分利用好走访这一“黏合剂”,抓住各慰问“回头看”机会,从细处着眼,从实处出发,用心关怀:讲群众想听的,说群众想了解的,谈群众想要的,通过拉家常的方式,打开群众“话匣子”,鼓励群众畅所欲言,让这个年情“味”十足。

用劲奉献,让这个“年味儿”也有趣。

这个“特别”的春节号召大家“减少聚集”“少办宴会”,看似寥寥无趣,但也可以生机勃勃、趣味盎然:村干部、乡镇工作人员、帮扶责任人等党员干部纷纷下乡走访,认真帮助人民群众申领疫情健康码、排查外来和外出人员、做好全面预防性消毒等疫情防控工作,给家家户户带去新年问候和防疫知识告知,帮助人民群众过年,过好年,过安稳年。这是一个危机年,既是在危险面前需要严阵以待的年度,又是面对新出事物,值得后来人参考借鉴防疫做法的一年,在这个特殊年份,需要党员干部们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对群众事多上心、多投入,始终以一颗奉献之心服务于民,让这个年不仅有声、有情,也“生趣”十足。

什么过年的作文怎么写篇4

在我眼里,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日!

在春节来临的前几天,家家户户必须进行一次大扫除,寓意辞旧迎新。在大扫除这几天里,人们都很忙:擦窗户,扫地,整理卧室……这些活都是男人和小孩干的,而女人们都出去购买食材,准备过年。

到了春节的前一天,挨家挨户都把旧的灯笼扔掉,不管这灯笼是好的,还是坏的,都要换上崭新的大红灯笼。在这一天,大人们必定要带上孩子们回老家,和老人一起过除夕。到了中午,餐桌上的美食定会让你目不暇接,整整三桌美食让你不知从何处开吃,这一顿饭菜大人们要吃上两三个小时,因为他们有个习惯:相互之间都要干杯,说几句祝福的话。孩子们吃完饭会在餐桌旁玩耍,或者上山玩捉迷藏的游戏,找宝藏。等大人们吃完饭,所有人都要折纸钱,有的是金色的纸,有的是色银的纸,折成一个个像元宝的形状,还要加上一些印刷有生活用品、家具等的纸张,再带上两袋鞭炮,一切准备就绪,大家就集体上山了。到了山上,先给每个祖先烧纸钱,拜一拜,烧三根香,然后便向一座小屋走去。小屋子里有三尊小佛像,每个人都要拜香礼佛,许下愿望,祈福平安。之后我们小孩子就躲在小额里看大忙人放炮。

到了春节这一天,男女老少都会穿上新衣,贴上春联,大人们一大早就放起鞭炮,而孩子们总是回到晚上把很多炮堆在一起,拿跟长长的炮绳导线,点燃后退后几步,观看美丽的烟花,不亦乐乎。如果你在春节这段时间听到连续不断的炮声,这十分正常。其实这一天最热闹了,满桌吃不完的菜,吃着聊着,所有不常见甚至你都不认识的亲人,大家相聚一堂。我们共同在相机下留下了一张大大的全家福,定格这幸福的欢聚时刻。

在春节的第二天,许许多多的老人和孩子们回去寺庙里念经拜佛。在老人们念经祈福的这段时间,孩子们就会把庙里走一遍,在每个佛像前插上三根香,保佑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老人出来后就带着孩子们进入大殿把零钱放入一个“小哪吒”雕像的口袋里,许下心愿。在庙里吃过素斋,当然吃饭前我通常会学着奶奶向小屋里的佛像拜一拜,感谢“他”让我们吃这顿饭。吃过之后,人们都有个习惯,绕大厅走九圈。在第一圈时还要对每尊佛像拜三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我一直不懂。如果你知道的话,那就告诉我吧。

接下来的几天里,人们或是在阳光下晒暖,或是走亲访友,亦或是游玩,总之,到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待。就这样,新的一年开始了……

什么过年的作文怎么写篇5

又是一个新年伊始。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却渐渐躲不过人们的一句叹息:一代又一代人,年味也越来越淡了。

老一辈人眼里的春节,有着记忆里最明媚、热烈、令人着迷的色彩。那是热闹团聚的幸福时光,是有着纯粹、鲜活、充满生命力般的快乐。他们换上稀奇的新衣裳,五更欢笑拜新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摆酒筵……

而如今新时代的青年们,关于春节的记忆色彩好像越来越黯淡,那似乎只是一个被贴上特别标签的平常日子。从前“稀奇的新衣裳”,现在天天都能穿;传统的挨家挨户拜新年变成了手机上花里胡哨的群发祝福;曾经只有在过年酒筵上才有的美味佳肴,现在天天都能享用……难道年俗形式的变化真的就代表着年味在慢慢变淡吗?

如今的社会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步入全面小康。全面小康带来的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也意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吃饱穿暖,因而也带来了年俗形式的变化与发展。现在人们眼中的年味,其实更多时候只是一种过去的情怀,但时代是朝前走的,文化发展不是情怀的敌人,相反,只有文化不断发展才会给情怀创造基础。春节作为传统节日之一,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林清玄曾写道“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所以,新时代对待过节方式的态度应该是内涵上的继承与形式上的创新。

比如,在过去的时代,贴福字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陆游曾在《除夕雪夜》中写道:“半盛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所谓“桃符”,其实是我们传统的年俗活动之一——“贴福字”。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福字“倒”贴于门上,希望红色的“福到”能带来一年的福气。

而到了新时代,谈及福字,想必大家都会想起新年前夕的支付宝扫福活动。大伙儿“勤快”地“扫福气”真的只是单纯为了赢得几元钱的红包吗?其实“扫福气”只是象征了新时代另一种不同于贴福字的“祈福”新方式。“福”字是广大民间最理想化的一个汉字,是一种深切的春节符号。“福”字,既是衣食丰足,又是家庭美满,更是国泰民安,传承着我们最传统的愿望。无论是过去的贴福字还是如今数字化、网络化的节日活动,代表着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支付宝扫福气,其实都是年味儿不同形式的体现,但它的文化内涵都是人们通过“福”,用心去寄托对新年里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的追寻和情感的慰藉。人民日报曾在《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中写道“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唤醒仪式感并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不断挖掘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如此,年俗才能生生不息,年味才能回味无穷。

正如冯骥才曾写道“年味,并不只是物质的丰盛,而更应是文化的丰盛。”我们在属于我们的新时代实现新的文化创新,用符合这个时代标签的形式过着春节,用新的传递方式祈求福气。福亦是幸福,而这份幸福,都是人们用心去寄托的美好,它藏在春节的年味儿中,藏在小康社会的你和我之间。

什么过年的作文怎么写篇6

【春节,我的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中国的节日,我们的节日。春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民从古至今的传承。

皑皑白雪,幅幅对联,片片剪纸,朵朵烟花。心的思念,爱的召唤,让我们一大家子欢聚在一起。

我老家有个一直传承的习惯——春节时所有亲戚相聚。每年这个时候,爷爷奶奶家的一大群兄弟姐妹、儿女外孙都从四面八方赶来,欢聚一堂,足以承包酒店的一层楼。

这一天,大家都会如约而至。我精心打扮后,来到酒店,见到了叫不上来的,也认不出来的七大姑八大姨。

聚会开始了,吵吵闹闹的气氛让我感到不太舒服,不大喜欢。我恨不得赶快吃完饭就走,一声也不出。

“嫚儿,期末考多少?”我隐隐约约听到有人问我成绩。但可能出于慌张,便没有回答。“期末考了多少分?”这声音清楚了起来,也从单音变成了复音,好几个叔叔阿姨问道。这次考试没考好的我,心里百般纠结:

我既不想告诉他们我的真实成绩,让自己无地自容;又不想编一个无比漂亮的成绩,让自己良心过不去。每年都被这样问,我真的是烦了。要是你成绩好,他们又拿个低年级的高分来和你比较;要是你成绩差,他们又说你不好好学,不努力。我的脑回路飞速运转着,想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阿姨,您月薪多少?年终奖有吗?买房了吗?买车了吗?结婚生子了吗?”

“你这孩子,就问了你一个问题,你这把我怼的!”

“阿姨,那您能回答我的问题吗?”

“不能,这是秘密。”

“那真不好意思,阿姨,我也不能回答。我们奋斗了一年,一次结果,一个成绩,难道能完全证明我们所有学习的情况吗?”我仍面带微笑。

“就是就是。”一阵起哄后,大家回归了家常话题。

夹起一个饺子,又白、又嫩、又滑。咬一口,热乎乎的汤汁入口中,布满全身。那火候正好的韭菜猪肉馅饺子,满满的香味,是过年的味道,是亲情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

春节,就是我们小孩子的节日!

什么过年的作文怎么写篇7

又是一年春节佳节将至,为了让困难群众度过一个温暖祥和的春节,各地各单位都在积极组织开展节日走访慰问活动,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关怀。如何让春节慰问更贴近群众需求,更符合群众期盼,就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在走访慰问中,除了带着真情实感,还要更多一份乡土味。

春节慰问要注重“温暖民心”,不妨多沾点泥土。春节慰问不仅仅是简单送上物质慰问,更需要“以百姓心为己心”,通过慰问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慰问过程中党员干部不仅要“心到”,更要“身到”,主动迈开双脚深入基层,走到田边地角,走进农户院落,只有脚下有泥,党员干部才能真正心中才有底。只有深入到群众之中,才能感受群众冷暖,明白群众所需,真正有的放矢地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这样的“暖心”慰问,才不是被群众诟病的“作秀打卡”,而是真正走到群众心坎里,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

春节慰问要注重“了解民情”,不妨多说点土话。回顾2020年的脱贫攻坚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处必入户,入户必嘘寒问暖,通过和群众拉家常了解民情,总能把家常话聊到群众的心坎上。春节慰问同样如此,“慰”是前提,“问”是关键,党员干部要在“问”上下足功夫,就要杜绝摆官架,讲官话,而是要学会用群众语言。在走访过程中要真正转变身份,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家人”“亲戚”,与贫困群众“同坐一条凳”“同饮一壶茶”,用群众听得懂的“土话”嘘冷暖、唠家常、谈心声,解困惑,在朴实真挚的交流过程中站稳群众立场,了解群众心声,增进群众感情。

春节慰问要注重“解开民惑”,不妨多用点土法。把党的政策和声音传递到村民家门口、心田里也是春节慰问的一项重要内容。党员干部要把党的政策真正讲实讲透,真正达到解开群众困惑的目的,就要考虑到群众的听讲习惯与理解水平,不妨通过召开院坝会等“土办法”,真正走到人民群众中间,零距离接触人民群众。这一形式既能宣讲政策,又能互动交流,在院坝会上要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话来阐述政策理论,用直白、质朴的事例讲解来为群众解惑释疑,真正把党的“理论之声”通过院坝会这种“土办法”传递清晰、准确,让人民群众切实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什么过年的作文怎么写篇8

【父亲的除夕】

每年除夕我都会想起父亲,想起我小时候那些和他在一起的“过年”往事。

父亲生前是中国民用航空局的一名飞行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父亲正值中年,赶上了中国民航跨越式发展的大时代。每年的除夕,我们家是既团圆,又不团圆。说不团圆,是因为父亲每年除夕都在执行飞行任务;说团圆,是因为他的航班总能在大年初一之前飞回来。

每年除夕的飞行任务,其实都是他主动争取来的。因为除夕的“飞行小时费”比平时高很多。他是一个生活非常简单的人,他唯一的生活目标,就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家里多挣些钱,以满足家人的一个又一个心愿。

那时的中国民航局是部队化管理,没有丰富的娱乐生活,父亲便会利用闲暇时间去空勤灶“帮厨”。“帮厨”让父亲学到了厨房的十八般武艺。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他会烧很多菜。他会用老碱发面给我们蒸馒头和包子,会包饺子、酿米酒,也会做腊鱼腊肉。父亲是重庆人,在武汉工作生活,所以他除了会做一些简单的川菜,平时煨的武汉莲藕排骨汤也非常香。

我的父母都不是北方人,但我们家的手工面食也是一绝。父亲揉面用劲,大冬天只穿一件秋衣去揉面,就能出一身汗,于是他揉出来的面,口感自然是十分筋道。父亲会在没有飞行任务的某个晚上,做一种油炸的面食,武汉人称“翻饺”,跟麻花差不多,但比麻花简单。他和面的时候,总是毫不吝啬地往里面加鸡蛋,于是他做出来的“翻饺”,色泽金黄还很酥。父亲是厨房的主角,母亲打下手,经过两人一晚上的忙碌,第二天,酥脆喷香的“翻饺”会装满家中大大小小、各种款式的饼干桶,足够我们当零食吃上好一阵子了。那金黄色的“翻饺”在滚烫的油锅里翻腾,就是我们一家人准备迎接新年的信号。

到了除夕那天,父亲会早早地起床,然后根据他当天的航班时刻,动作麻利地在出门前把除夕晚上吃的饭菜安排好。饺子馅剁好拌匀,饺子皮擀好,叮嘱母亲等他晚上回来再包饺子。就是这样,无论他飞行多忙多累,他也会想着回来陪我们过年。

除夕的下午,尽管父亲不在家,但家里依然充斥着过年的氛围。我和弟弟开心地玩闹,跑进跑出,母亲在厨房忙活,提前煮几道“硬菜”。家里的录音机里,放着母亲最喜欢听的京剧磁带,她还会有意地把声音开得大一些,增加节日的氛围。到了傍晚,母亲会特意把家里的灯全都打开,她说这样才有过年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做家务,也是一种享受。

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我们家的年夜饭非常简单。如果晚饭时间,父亲还没回来,我们便随便夹两口锅里的“硬菜”,就着半碗米饭,喝两勺鸡汤或是排骨汤,就能对付个半饱。

每年除夕,父亲飞行回来的时间都不一样。那时候,航空体系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准点率也不高,再加上那时候没有手机等通讯设备。作为家属,我们只能按照父亲提供的航班时刻表等他回来。有时候他在春晚开始时回来,有时候他和新年的钟声一起到家。通常,父亲一进屋,就憨笑着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里的春晚节目,母亲会迎上去帮他脱掉飞行制服,再给他系上围裙,摆好小桌小凳,端上肉馅和饺子皮,就像迎接一个顶级名厨一样。父亲手脚麻利,一边看春晚,被相声、小品逗得乐呵呵,一边只用不到半个小时,就给全家人料理出几大盘热气腾腾的美味水饺。

这就是小时候,我们家的除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用他的小小的幸福感折射着中国民航的发展史。国家的日益强大,让今非昔比的中国民航,拥有全世界最先进、最庞大的飞机机队,最完备的飞行安全保障体系和遍布全球的航线网络,保障了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平安舒适地回家过年。

父亲是一直飞到退休的飞行员,他在蓝天上工作了整整38年,安全飞行19000小时,获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安全飞行金质奖章”。父亲的生命静止在他刚满65周岁的第二个月,他的一生,用自己的责任感让无数人平安地回家过年。不管是父亲的“小幸福”还是他的“大责任”,在中国民航发展的万丈星河里,我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属于父亲的那一颗星星,它在我心中永远熠熠生辉。

1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