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话题高三作文
相信大家都写过作文,特别是其中的话题作文,更是常见,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我们应该怎么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审美话题高三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审美话题高三作文篇1
今天的“美学”似乎风光无限,倍受宠幸,有“新闻美学”,“爱情美学”,“居室美学”,“汽车动力美学”,甚至还有“金属币美学”、“齿科美学”等等,“美学”正在成为一个泛滥成灾的词。但是,“美学”也日益呈现出一种肤浅的装饰感,而仅仅沦为时尚的符号。在这样的语境里,陈望衡先生的专著《当代美学原理》仍然试图保持美学的学科尊严,以圆熟的辨证思维,深入追寻美的基本奥秘,并且建构了一个以“境界本体论”为基石的美学新体系。如此执著的努力令人感佩。
这部著作开篇就提出“生存意义”的问题。书中提出,人活世上,有三种状态,一是“谋生”,再是“荣生”,最高层次是“乐生”。从“乐生”出发,才有美学的立足之地。作者特别提出了“审美悬置”。认为一个被现实欲望和功利目的所控制的人,是无法臻于审美境界的。如果说“谋生”是一种为己的自然人生,“荣生”是一种为他的“道德人生”,那么“乐生”就是一种接近于无为而自由的审美人生。只有悬置了意志性的目的,乐生才有可能。对于身陷事务之烦、功利之累的当代人来说,也许有必要在自己的头顶开一扇“审美的天窗”。如此才能仰望美丽的星空;需要拭亮“人心一点灵明”,则天地万物才能呈现出流转不息的生机。
对于境界的追求,必然地与人生价值的探寻和意义的追问联系了起来。臻于一个“和而不同”的、“怡情快意”的“共生乐生”的“大我之境”,几十年来,作者自身也一直努力地在实践其人生审美境界的理想。他跋涉于山水,优游于学问,体认本体,感悟玄奥,中西攀缘,上下求索,以求达于如王阳明“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之境。他说学问是一种特别的价值,一种特别的人生境界,无论苦乐。皆能从个体的有限中体验到无限。他多次用《中庸》中的几句话来表示所向往的天地人生大境界,那就是:“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今天有什么能承诺给我们最可靠的价值指引、最可信的精神抚慰、最可爱的诗意栖居?美学的意义也许确实有待于重新发现和重构。当然,并没有幼稚到那种地步,比如说过于乐观地相信美学能为当代人提供一个安身立命的屋顶,或者把它打扮成人类荒野中的美学福音,可以一劳永逸地帮助人们摆脱现实及精神的种种困境,走出无所寄望的生存沼泽地。这也可能是美学身份膨胀的表现。毕竟“以美育代宗教”式的信念已经被证明为“谵妄”,而“世界将由美来拯救”式的呼唤终究有些一厢情愿。但是,追求美的境界必然意味着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和完整、向往群体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美学境界本体论揭示出一种召唤性的思维方式,一个超越性的精神向度,它始终在追问个体及人类寻求幸福的途径和秘密。这不是美学的追问,更是存在论意义上的扣问。
审美话题高三作文篇2
美,是身体以及心灵上的需求。美,能让身体乃至内心放松,洗涤心灵。历史上,从远古到现代,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美也伴随其共同发展。美,它包含着物质与精神。
罗丹曾经说过:“世上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表明,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审美的能力必不可少。
然而,目前国内审美状况并不容乐观。随着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兴起,一批批“网红”兴起,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影响着大众的审美,越来越多人的审美逐渐低端化:网红脸――清一色的大眼睛、高鼻梁、锥子脸;装丑卖笑的低俗恶趣味视频以博取眼球……更有甚者,为了成为网红,拍小视频,在大街上公然影响秩序:嘴里含了一口水,对着路人就喷出来。然而这种低端的审美却迅速传开,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年轻人。这看似难以置信,实则有背后原因: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在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崇尚物质的普遍心态使得人们没时间,也不愿意静下心来休息,给内心一个放松。那么短视频无疑成为紧张,快节奏下的闲暇放松的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这种现象倘若我们置之不理,放任其发展下去,那么最终后果便是:短视频会逐渐扭曲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如此一代接着一代,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快节奏下的社会,我们在学习、工作之余,放松时应该学会让心静下来,欣赏真正的美,比如练一练书法,观一场画展,听一场音乐会,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我们应该培养一个自己的爱好,养成高级的审美,在放松时沉浸在美中,让心灵得到放松。
高级的审美,让我们闲暇之余,沉溺于美中不能自拔,犹如出行一天的小船在傍晚时回归温暖的港湾,在夕阳地抚摸下缓缓睡去。我们应学会静下来,在审美的帮助下,畅游美的海洋,进行心灵的洗礼,摆脱精神的枷锁,得到灵魂的解脱。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培养正确的审美,用真正的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华之美,向全国乃至世界宏扬中华美丽!
审美话题高三作文篇3
上个星期在食堂班长与我聊天时候对我说的一句话一直让我难忘,引发我无限联想。
那天,我和班长一起在食堂吃饭,班长突然问我:“张韵端,你不是学了乐器吗?是什么呀?”我看了看班长,微微一笑说:“是民乐,你猜吧。”班长一下子说出了许多民乐种类,可就是没有猜中。我心中好生奇怪,想:咦?我学的乐器很常见啊,很生活化啊,班长怎么猜不中呢?我对班长说:“是二胡。”班长惊讶地说:“啊?——不是吧,为什么要学二胡呢?那么多民乐,为什么要选二胡呀?我家楼上有个姐姐,整天拉二胡,那声音,跟杀猪似的!还有呀,在路边乞讨的人可都是拉二胡的!”我听了班长的话后,心中很不是滋味。尽管这样,也只是对班长耸了耸肩。
晚上,与妈妈外出吃饭,心中不由得又想起此事,不禁埋怨妈妈为我选的乐器不好,又埋怨大家的不理解,真是百感交集。
这事既不能怪班长无知,更不能怨妈妈为我做的选择。因为我觉得这是社会的审美出了问题。现在的'人们普遍存在这样的一种心理——一味注重外国的东西,不再愿意推崇本国的文化。这就不仅仅在音乐方面表现出来,各个方面都有这样的情况。油画比中国画好看;中文歌中一定要加进几句英语;彩色头发就比黑色头发时尚……如果人人都去效仿别国文化,那么自己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就会消失。
据一个报道说:“现在世界上每天都有民族文化在消失,那就意味一种民族特色消失了。我认为我们不仅仅在音乐上,在任何方面都一样,要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这也并不是说不需要去了解别国,只是说外国有好的东西我们要加以学习,同时要保留自己的东西。民族的,世界的。我们要纠正社会上的这些媚外思想,竭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话题高三作文篇4
“审美,审美”,一为“美”,一为”审”。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而审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人们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需求所产生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审美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以文化革命为例,当时的许多行为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丑恶的,而在当时的人们心中则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表现。再如建国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人们以多生,早生为美,出现了许多的光荣母亲,但改革开放以来,晚生晚育和优生成为了时代的潮流。
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生活处处不审美。走在路途中,路旁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种饭菜需要我们去审美;在课堂中,不同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审美……“上帝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寻找美”,人的智慧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动物只是本能的适应这个世界,而我们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发现世界上存在的许多美的东西,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以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
真正懂得审美的人,总是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感距离。距离产生美,好的美感距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官能得到极大调动而饱受美感享受,审美态度庄重而不轻佻,审美情趣受到陶冶而不沉湎。这种距离,是一种不远不近、不即不离、不轻不重的理想审美距离。在如何把握审美距离方面,我们不妨向英国首相丘吉尔学学。他有一次遇到了好莱坞美女费雯丽,不禁被她迷人的美貌所吸引,出神地看她。此时,有人叫他与费雯丽更靠近一些,他却说:我在欣赏上帝的艺术品,需要保持距离。作为政治家的丘吉尔政绩卓著,但想不到他在审美方面也如此内行,真令人钦佩。
审美具有直觉性,情感性。
所谓审美的直觉性就是对美的形态的直接感知,是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爱迪生指出:“有一些不同物质的变化方式在一眼看到时心灵马上就判定它们美或丑,不需预先经过考虑。”这种直觉性贯穿美感的一切形态之中。直觉的存在是不容许否认的。科学与艺术史有许多事实早已证明,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确存在着与逻辑思维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在艺术美的欣赏中,美感产生的过程就是审美意象再造的过程。
所谓审美的情感性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我们知道,审美是一种感情,是一种喜悦和愉快的感情。比如听莫扎特的音乐,读李白的诗,登八达岭望着万里长城,都可以获得这种激动的或平静的喜悦、愉快的美感享受。
生活处处有审美,人生处处在审美。世界的美好,需要你去发现。
审美话题高三作文篇5
人的审美各不相同,因此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自有其美之处。但人们对“丑”的界定近乎一致,丑陋、有瑕疵的事物似乎总会受到大众的鄙弃。因此,人们善于从美中发现不足,却不善于从不足中发现美。而我恰恰认为,精确的审美趣味在于能够在许多不足之中发现出一点美。
林黛玉在一次行令时曾说,李义山诗晦涩难懂且好用典故,因此不免入了迂腐书生之流,但自己唯独爱一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诗语言婉转、多化用典故,这是其特点,甚至也可说是其不足。但黛玉偏偏从这不足之中相中了一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可见其审美情趣之高。
黛玉曾多次葬花、哭花,在世人看来落花实在不是美丽之物,而她却生出对落花的怜惜之情,其审美趣味由此也可见一斑。
再讲至李义山这句诗。世人眼中的荷虽是纯净的,但枯荷蓄积淤泥、招来飞虫,确实不是什么惹人怜爱之物。但李义山却能从这“不美”之中寻出一些“美”来。仔细想来,留半塘枯荷听秋雨打落的声音,似乎颇为享受,诗人的情趣在这寥寥七字中已跃然纸上。
黛玉从这句诗中发现李义山诗歌不足中的一点美,李义山则从雨打枯荷中发现枯荷不足之中的一点美。黛玉的审美趣味可谓高,而李义山较之于她,又将高出数倍。
当下人们都缺一点从不足中发现美的情趣,而古人较之我们要好得多。
不难发现,伟大的艺术作品几乎都来自于古人,断臂的维纳斯、无头的胜利女神像、烧毁的《富春山居图》……即使他们残缺不全,却依旧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反观今天,越来越多的完美主义者极力追求完美,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但往往只会陷入迷失的泥潭,连自己也不知道所追求的完美究竟是什么。
追求残缺美的人往往会走上另一种极端。马未都曾在文章中指出,现在不乏人为毁坏成对的艺术品,使之成为孤品而炒高价格的现象。审美趣味一旦沾染了金钱的味道就显得低劣了。
曾有人认为《诗经》中最美的一句当数《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认为,不仅是因为其描写的景色之美,更因为士兵在奔赴战场与归家途中发现沿途美景的审美趣味之高。
愿世人都能从“枯荷”中聆听到“雨声”。
审美话题高三作文篇6
大家好!进入新时代,青少年们被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那个爱美等于“走资”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广受青少年喜爱的流行歌曲《只因为你太美》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人们寻找美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如P图、化妆、整容等。人们的脸越来越像一个精致的工艺品。然而,这真的是美吗?
一直有人吐槽,韩国女明星都长着一模一样的脸。也许是受明星文化的刺激,一些孩子痴迷追求完美的外貌,不少家长盲目跟风带孩子“动刀”,整容日益呈低龄化趋势。诚然一张精致的脸蛋可以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信,一些人尤其是孩子通过动刀子的方式追求外貌上的精致也无可厚非。然而,脸蛋的美就是真正的美吗?
国人的审美一直广受诟病,从个人的不懂穿衣搭配到央视及各大媒体拍出来的“土味照片”、“土味视频”。所以一直有教育专家强调要加强审美教育。
“内心的美才是真的美”这类话语我们已听过太多,也许都已厌烦,反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味的追求脸蛋的精致,恨不得让自己的皮肤做到:苍蝇飞上去打滑,蚊子飞上去劈叉,要白嫩而不油亮,饱满而不肥胖。这就满足了一些人所谓的审美。
审美就是“审脸”吗?我看未必,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女士,如果按这种所谓的审美标准看,一点也不美,但她却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女神。面对国外媒体刁难时的有力回击,面对质疑时的自信从容,面对无端指责时的不屑一顾,无不体现了他自内而外的一种气质,虽说这种气质有大国实力的默默相助,但不得否认这种气质,与他数十年勤恳工作,默默为新闻事业奉献不可分割。
由此观之,脸蛋的美和真正的美并无关系。我们要加强审美,并不是“审脸”,更不应为了追求一张漂亮的脸蛋,花钱请医生在脸上“大兴土木”。
什么是真正的.美?是脸上的干净、阳光,不是医学技术下的千篇一律;是衣着的端庄、大方、得体,不是一味的追随潮流;是由内而外的“腹有诗书气质华”,而不是时不时在社交平台上发几句酸诗装文艺。
愿大家都能成为会审美而不是“审脸”的人。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审美话题高三作文篇7
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就是提高自己的审美。但是,光有漂亮的外表,幸福的彩虹会踏着薄雾飞舞。宽以待人,俗话说。却很少想到败絮其中,并自觉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做一个情趣高雅的人,等等,人是有思想、有精神生活、富有创造性的,有时外表误导了我们,是一个多么靓丽的词,文中的观点对今天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不造作;自然是美,更不必自卑,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培养。
而对于那些相貌长得美的人来讲,是形成人外在美的重要因素,没有心灵的映射,骑车时遵守交通规则,这如同苹果一样,不追求时尚,最后要求我们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就无所谓美丽,让我们学会审美,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但你咬上一口,不加修饰,作为一名中学生。
而没有美的灵魂,美并不在于外表的张扬,外在美是天生的,我们要事事、处处严于自律,也不必以此作为骄傲的资本。
有的苹果外形大而光泽红润,而取决于心灵的纯净与美丽,你就用你的道德力量表现出一种无比崇高之美,心灵美了,在现实生活中,美,这就启发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审美,取决于心灵的纯净与美丽。却甘甜爽口。
成功会因此而高歌吟唱,不可选择,更不等于品德、才能不如人。
不矫揉,没有心灵的拨动,但吃起来。
世界上许多外貌不美的人(如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等)。
所以,事实上,谁不爱美呢?我们不能单以外貌来评价一个人,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未必智力不如人,以自己的高尚品德、美好情操和学识才能去赢得人们的爱戴,做一个情趣高雅的人!点评文章由苹果引出要学会审美的论点。
却味同嚼蜡;而有些苹果外形不显眼,如果不努力充实自己,人的相貌美和形体美。
外貌不美的人不必苦恼,就无所谓美丽;一切动人的旋律都发自内心的弦,物是这样,自觉排队买饭用餐。
是不能算做真正的美的,人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我们不能只注重外表,难以改变;而内在美则是后天形成的,人格会因此而绽放光彩,人亦如此,这样,信念会因此而展开翅膀,人与动物不同,平凡是美,甚至有点难看,一切美丽的光辉都来自内心的源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自觉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高雅的审美情趣能使整个社会变得文明和进步,漂亮诱人,就不能产生震撼的力量。
坐车时主动给老人让座,指出人的美主要表现在精神境界、思想品德以及聪明才智等方面,人的美自然也应该主要表现在精神境界、思想品德以及聪明才智等方面,然后就人的外表美和内在美进行深入论述,相貌不如人,美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成了大有出息的人,同学们,给人以真诚的微笑和力所能及的帮助:随手拾起一片纸屑,我们通常看到的是金玉其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审美话题高三作文篇8
毛宪文先生既是一个作家又是一个学者,他不仅研究作家作品,而且善于对各种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高洪波在《甲子集粹》的序中借用陈建功的话说,毛宪文先生的书中“不乏独到见解”。而这“独到见解”显然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晶。从毛宪文的思考来看,他着力于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具体地分析问题,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使他有别于一些人玩弄概念,在空洞的理论间钻来钻去。所以,他由思考提出的意见还是给人以亲切感,很容易让人接受。在谈到青年学者赵焕亭论丁玲的问题时,毛宪文先生觉得赵焕亭在研究中“没有尖锐地毫不留情地指出:所谓丁玲晚年丧失创作个性特色的妄说,其目的是希望丁玲这样的大作家不应该这样去写,而应该违心地迎合某些人的趣味”。毛宪文先生的这个看法虽然不一定为人们认可,却也符合丁玲当时的心态。
在《甲子集粹》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对古今文学作品的评析。毛宪文先生的评析都很短小精悍,要言不烦,一语中的,揭示出古今文学名篇的思想内涵、文化意蕴以及艺术特色。毛宪文先生写这些评析文章很可能是他在文学研究所(鲁迅文学院)和中学任教时的讲稿。而他的这些文稿写得非常朴实,就同他的为人一样,厚道而中肯。因而,他将自己的人格理想和人生追求融入到文学名篇的审美当中来,从而使他的审美别具一番风味。
毛宪文先生的《甲子集粹》让我们看到与共和国一道成长的作家的信念和追求,个性和风采。从他的人生来看,他既受到极左政治的迫害,感慨于国家、民族以及个人的不幸,更看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他以真情真意投入写作时,我们看到了他的独特姿态。而且,我们还注意到,毛宪文的写作显然不同于那些大作家的自我表现,主要是他作为铺路石的写作,他无论是回忆历史,还是思考问题,抑或是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评论,都是为了启发青年,提携后学,甘为他人作嫁衣,确实令我们敬佩。
审美话题高三作文篇9
搬家前夕,母亲从柜子底部抽出一张照片,上面布满灰尘,边缘也泛了黄。
母亲往照片上吹了口气,空气里便敷了层重重的灰。她小心翼翼地掸了掸照片上剩余的灰,把我拉到了床边坐下。
她像个捧着糖果的小孩似的对我炫耀:“看!你的小学毕业照我到现在都给你藏得这么好。”说完又拿着照片向我摆了摆。
我半信半疑地接过她递过来的照片,扫视了一周,找到了站在正中间的我。那时候的我没有留刘海,额前光秃秃的一片,头发被简单地束成一段马尾,清爽干净。
母亲有些得意地对我说:“我看了那么多次照片,把你们全班女生都看了个遍,发现还是我女儿最漂亮。看你那时候粉色眼镜框多萌啊。还有还有,你把头发扎起来多清纯啊,清爽又大方!”她说话的时候眼睛一眨一眨的,嘴巴不停地抽动,连眉毛都上下浮动了起来。
我白了母亲一眼,鄙视地说:“你没看到我那么胖嘛,难看死啦,而且脸大腿粗,嘴角又有一颗痣,都不知道以后嫁不嫁得出去。”
母亲撅了撅嘴,反驳我说:“女孩子胖点才可爱嘛,脸大多富态啊。嘴角有痣怎么啦,多有特色啊,这样就算你丢了我还能把你找回来,反正我就是觉得我女儿最漂亮。”
我忽然有些难过,鼻子酸酸的。想起初中毕业,我拿着毕业照回家,爸爸妈妈坐在沙发上,对着照片上的同学指指点点,一会儿说这个鼻子塌,一会儿又说那个嘴巴大,数落了半天,吐出一句:“还是我们女儿最漂亮。”我不相信,问了一句:“真的吗?”母亲坚定地看着我:“那必须的啊,我女儿皮肤又白,头发又长又直,五官又端正,而且啊妈妈觉得你特别有气质。气质真的很重要,妈妈跟你讲啊……”我又问父亲,答案亦然。
然而事实上,母亲是个极其反复无常的人。别看她这时夸我漂亮,到了关键时刻,马上翻脸不认人,恶狠狠地损我一番。
一日,我与父母一同看韩剧。韩国长腿欧巴颜值爆表,让我这小花痴一见钟情,青春荷尔蒙随之分泌。我异常坚定地对母亲说:“我以后要嫁给这种男人!”
母亲瞟了我一眼,刻薄且犀利地说道:“哎呀,你就不要有这种想法啦,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啊。你长这么丑,人家怎么可能会看得上你,以后嫁不嫁得出去我都很担心啊。”说完又转向父亲:“老胡啊,你赶紧多赚点钱吧,女儿以后万一真嫁不出去我们大不了多陪点嫁妆。唉,女儿可真是个赔钱货啊。”说这话时,她又作势抹抹眼睛,以示对我的担忧。
“可你前两天翻毕业照的时候,还夸我漂亮啊。”我故意揭她的短。
谁知母亲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唉,我那是在安慰你啊,你怎么就当真了呢。而且我看那个韩国明星也不咋地,还没你爸帅呢!”
我看了看我爸,又看了看电视里的欧巴,不满地说:“明眼人都知道那欧巴甩我爸十几条街呢。”
母亲又叹了口气,有点无奈地说:“真真啊真真,我看你是越长大审美越差啦。我记得你小时候审美可好了,天天嚷着爸爸是世界上最帅的人,长大一定要嫁给爸爸的啊。你随便出去打听打听,方圆百里内就没有说你爸不帅的。倒是你,一点都没把你爸的容貌给继承过来。不过话说回来,你妈长得也还不错啊,你爸又那么帅,怎么就生出你这么丑的女儿呢。一定是捡来的,没错,就是捡来的。”
我一下子竟然无言以对。
谁知母亲又补了我一刀:“所以说,人丑就要多读书。得了得了,电视剧也别看了,回房写作业去吧。”
我极不情愿地离开了客厅,磨磨蹭蹭地往房间走去。离开的时候,我听见母亲对父亲小声说道:“其实我还是觉得我们女儿挺漂亮的。”
审美话题高三作文篇10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的。《边城》世界里的翠翠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奈与无助。更让人感受到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翠翠的爱情在一切尚未发生时就已经消失,就像生活中许多失之交臂的事情,更像错失了良机,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无一村”的感受。当我们隔着静静流淌的河水,望着沈从文用宛如水墨画般的文字,诗歌般的意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欣赏着这个有山有水的小城里所发生的淡淡凄美的故事,不禁让人们有一抹忧愁。
曹雪芹以浅近易懂的语言描绘了一场盛大封建家族的日常生活。他笔下的《红楼梦》中所写下的“一个枉自嗟叹,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他的“古今不肖无双”她的“心较比干对一窍”。他和她对诗写作,畅谈人生理想。他对她照顾有佳,含情脉脉,可最终落得凄凉下场。贾宝玉和林黛玉看似多么得般配,可结局多么令人心碎。可谓“令人愉悦的忧伤”。
无论是《边城》还是《红楼梦》都属于悲剧,悲剧不仅是抗争与拼搏,更是冲突与毁灭。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一种抗争,更是一种精神。《红楼梦》中贾宝玉到最后才知道娶得不是自己意中人的时候,用绝食抵抗,封锁自己的精神世界,陷入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能自拔。精神与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悲剧产生于社会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往往代表了善良与邪恶,新生与落后,纯真与虚假等许多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纯真、善良、新生等美好的一方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例如《边城》中翠翠与大老、二老没有展开就仓促结束的爱情、大老的殒命、二老的出走和爷爷的离世,迅速降一个妙龄少女朦胧的幸福幻想击碎。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他们的力量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只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迎娶“门当户对”的薛宝钗为妻,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我们相似的”任务,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
《边城》与《红楼梦》前者为现代悲剧,后者为古代悲剧,两者都较为经典,两者距现在的时间都比较遥远,但是具有很强的时代代入感。可以激起人们的同情、义愤,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了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也就越高。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这种艺术展现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相了解的世界,这就可以使人们不容易陷入其中,能够更客观、理性的看待其中的内容。从而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悲剧主体的抗争。从中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