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教学设计(2)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2.能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3.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4.经历折纸、画图、观察、推理等操作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证明的过程,不断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的性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教师)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一、情境引入
1.观察图中的等腰三角形ABC,分别说出它们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2.把该等腰三角形沿顶角平分线对折展开,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思考、回答.
2.学生动手操作、实践.
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悟到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究活动
问题一: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问题二:找出等腰三角形ABC对折后重合的线段和角.
问题三:由这些重合的线段和角,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呢?说一说你的猜想.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在前面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折痕这条辅助线,构造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让学生经历演绎推理的过程,从而主动地发现证明思路,为今后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归纳总结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
思考:
1.你能证明上述定理吗?
2.你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吗?
课堂练习:课本P61-62第1、2题.
思考:1.你能证明上述定理吗?2.你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吗?
具体如下:
1.做顶角的平分线,用“SAS”.
2.作底边上的中线,用“SSS”.
3.作底边上的高,用“HL” .
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等边对等角
在△ABC中,
因为AB=AC,
所以∠B=∠C.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角平分线重合
在△ABC中,
因为AB=AC,AD⊥BC,
所以∠BAD=∠CAD,BD=CD.
在△ABC中,
因为AB=AC,∠BAD=∠CAD,
所以AD⊥BC,BD=CD.
在△ABC中,
因为AB=AC,BD=CD,
所以∠BAD=∠CAD,AD⊥BC.
让学生通过思考“你能证明上述定理吗?”“你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吗?”的问题,不仅使学生思考证明定理,更使学生学会质疑,感受到只要多观察、多思考,就可能获得更多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起数学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四、操作尝试
按下列作法,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BC=a,高AD=h.
学生动手作图.
作法
图形
1.作线段BC=a.
2.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MN,MN交BC于点D.
3.在MN上截取线段DA,使AD=h.
4.连接AB、AC.△ABC就是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应用.
五、例题讲解
例1 课本P61例1.
思考:
1.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2.可以得到哪些相等的角?
课堂练习:课本P62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把复杂的图形简单化是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方法,再通过观察、思考,找出简单图形中的相等的角,最后的证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共同小结.
师生互动,总结学习成果,体验成功.
七、课后作业
1.课本P66-67第1~5题.
2.(选做题)已知在△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且OB=OC.判断AO与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课后完成必做题,并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确定是否选做思考题.
选做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自主选做.这样就能实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