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言多不辩》的教案范文
韩非写《墨子言多不辩》这篇文章,他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想赞美墨子吗?还是想告诉大家话该怎么说呢?以下是相关墨子言多不辩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墨子言多不辩》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本文在初中文言文体系中的定位
本文是北京版语文教材第15册文言文单元的第四课,适合初二年级的学生阅读。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在熟练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继续积累文言词汇,感受文言语句的特点,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同时在阅读中注意体会文章的层次结构及类比、讽喻等方法。
2、 文本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简单,仅是一问一答,层次非常清晰,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容易读懂。针对这个特点,设计用一课时完成疏通文意、梳理结构、体会类比的论证方法这三项任务。
因为"言多不辩"这个观点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况且本文是节选的片断,仅从这片断看不出作者的本意,因此又突破教材,拓展学习的空间,设计第二课时,给学生补充一段文言材料,让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可取之处。再联系生活实际,因势利导,使学生对"说话要不要修饰"这个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1、 我讲课所用的206班是年级上学习成绩最好的班,学生人手一
册《初中文言文全解》,翻译语句,疏通文意对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因此在设计第一课时时,除了疏通文意,我还渗透了一些相关的古文化常识,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旨在激发学生自主探讨、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2、206班的很多学生善于思考,爱质疑,他们也认为"言多不辩"这个观点不符合生活实际,我就因势利导,设计第二课时,给学生补充一段文言材料,让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可取之处。再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说话要不要修饰"这个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 学生在熟练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累7个文言词语,并能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 了解相关的古文化常识,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目标1、2在第一课时完成)
3、 结合一段课外的文言材料,学生理解大意,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4、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通过讨论,认识"言多不辩"的局限性,对于"说话要不要修饰"这个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目标3、4在第二课时完成)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两千多年前,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在文化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各个学派从大到救国方针,小到饮食起居,言谈举止,都有不同的见解,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以前我们学过《论语》,这是儒家的代表作,(一起背"学而时习之......",从中可以感受到夫子的温文尔雅、宽容敦厚。今天我们学习法家韩非的一篇文章《墨子言多不辩》,感受法家作品的风格。
(二) 文本解读:
1、 了解韩非和《韩非子》。
本文出自哪一本书?《韩非子》的作者是谁?
韩非和《韩非子》关系你理清了吗?
(可以比较:大家以前学的《论语》写作者名字吗?〈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师生的言论编排起来,整理成册,就是《论语》,那是集体创作的,中国古代早期的作品都是集体创作的,所以都不写作者名字,后来才有了个人创作,《韩非子》就属于个人创作。由此也可以判断,孔子和韩非生活的年代谁早谁晚一些?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韩非生活于战国末期。)
2、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课文,认真听,不认识的字不要忙
着注音,注意听第一遍的感受。(2分钟)
3、 请大家自学课文,自己把课文读一遍,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然后自学注释,如果有疑问,小组讨论解决。(5分钟)
4、 (师:好了,你的疑问可能在小组内得到了解决,但肯定
还有一些问题,小组也解决不了,那就提交全班,师生一起解决。答疑之前,请大家把课文齐读一遍。要注意几个字的读音。(3分钟)
(幻灯片展示生字:)
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饰以玫瑰 (熟悉 比较)
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未可谓善鬻珠也
5、 答疑、疏通文意(逐层推进):
① 咱们先看标题,标题是什么意思?"辩"怎么理解?
(明确:辩,指言语巧妙动听。标题就是说:墨子这个人说话很多,却并不动听。)
②请一名同学把楚王的问题读一遍。关于这句话,谁有疑问?
教师强调重要的文言词并加以点拨:
显学。
联系注解②。墨家和儒家并称显学,都是著名的学派,是流行的、热门的、时髦的学派,人数多,分布广,影响大。儒家的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72个,分散到各诸侯国做官,影响很大。墨子本来也从师于儒门,因不满于儒家礼数的繁琐,于是自创墨派,聚众讲学,有门徒300人,他也同样派弟子到各国从政,声势浩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其身体则可
身体 古今异义 在文中指亲身实践。
(墨子亲自参加生产劳动,还是一名能工巧匠,比鲁班还技高一筹。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他不是为了生活才劳动,而是同情农民和手工业者。
关于"言多不辩"举例:链接至一篇文章(译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墨子"言多不辩"的特点。
公孟子对墨子说:"君子应该拱手以待,别人问到自己就说,不问就不说。好像钟一样,敲则鸣,不敲则不鸣。" 墨子怎么回答的?...)
② 以上是楚王的提问,我们接着看看田鸠回答。
说说接下来的两行。若有人提问,请他先把这两行读一遍,再提问。
? 理解重点词:媵、文。
? 教师提问:"从衣文之媵"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排场,为了衬托秦穆公女儿身份的高贵。)
? 结果怎样?("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 为什么落得"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这么一个结果?
(秦国把陪嫁的女子打扮得太漂亮了,太追求外表的华美了,把秦穆公的女儿比下去了)
? 这里讲了"秦伯嫁女"的故事。现在有一个成语与这个故事有关,是什么成语?
(秦晋之好,秦国和晋国的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人就用它指两家联姻。)
(学生可能会问到的的问题:关于媵、秦穆公为何又称"秦伯"?答案见后的附记。)
③ 接着学习下一个故事。学生提问。
? 强调重点词:玫瑰:指红色玉珠。 鬻,卖。
? 楚人是怎么装饰匣子的?
(用木兰做的匣子,木兰是一种香木,本身有香气,有"木兰花开,香飘十里"之说,形似于现在的玉兰树,在地球上已消失近百年。然后熏以桂椒,月桂和花椒,都是古代的高级香料。这个匣子一定是香气浓郁。他还用珍珠美玉来点缀,其中有红色的玉珠,也有青色的翡翠。颜色也非常美丽。一句话,楚人把这个盒子装饰得漂亮无比。)
? 楚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的目的是想用美丽的盒子来衬托珍贵的珠子)。
? 结果呢?(结果却适得其反,"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哪个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买椟还珠")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错在哪儿?
(错在楚人把匣子装饰得过分漂亮了,太追求外表的华美了)
? 前两个故事有哪些相同点?
(都追求外表的华美,结果都深受其害,使得别人也只重浮华,不重实质。)
④ 最后三行。齐读。
? 田鸠又列举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现象,是什么现象?
("今世之谈",人们都说一些动听的话,结果君主只欣赏外在的文采,而忘记了它是否有用。)
? 因为追求外表的华美会有严重的危害,所以,墨子在说话时是怎么处理的?
6、总结文言词语。(PPT2张 )(依据:单元提示中的文言词。)
墨子言多不辩 墨子者,显学也。
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未可谓善鬻珠也
皆道辩说文辞之言 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
以宣告人
三、理清思路。
理结构思路。(同时写板书)
文章结构很简单,就是楚王一问,田鸠一答。田鸠的回答很有层次,举秦伯嫁女、楚人鬻珠两个反面例子,又列举"今世之谈"的现象,说明了只重视外表华美的危害,从而论证了"墨子言多不辩"这个问题。这里用了举例、类比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充分。
板书设计:
墨子言多不辩
楚王一问:
田鸠一答: 秦伯嫁女
楚人鬻珠 注重外表华美的危害
今世之谈
墨子之说 重道
恐以文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