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技巧(2)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6分)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6分)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4分)
答: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答案:
1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
2、分析点拨:本题是对诗歌的形象鉴赏和手法鉴赏的综合考查,做题的起始点是对“东坡”、“月色”等景物意象的体味,终点是对人物思想情感的把握。做这类题,首先结合诗句分析景色特点,进而点出表达技巧,指出人物的思想情感。
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析点拨:要回答这一问题,要注意题干的问法“怎样表现”,那么首先要判断这首诗是用了描写还是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读全诗,不难看出,是用了描写,然后只需答出“通过描写什么(其实就是再现画面)来表现水面平静”即可。
答案:运用比喻,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注意:高考中一般把“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综合在一起考查,因此,分清楚“描写”和“抒情”,“描写的手法”和“抒情的手法”是非常关键的。同学们务必积累相关知识及术语。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4、分析点拨:1)题干明确提问“从表现书法上去赏析”,表现书法概念范围很大,首先考虑的是诗歌的全篇运用的表达技巧,包括全篇的写景抒情手法和篇章结构的手法,而不是局部的句子或者词语的修辞手法,先看整体后看局部。
2) 如果这整体方面没有手法可以总结,就再看诗句的修辞手法,不可避难就易。
3)如果抒情手法方面有特点总结,优先总结抒情手法。
4)通过审查,抒情手法可以总结出一些结论,当然就从整体出发。
答:这首诗景中含情(在叙事中抒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6、(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方法点拨:1)先判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缩小范围),再判断是用了这种表达方式中的哪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最后指出这种表现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根据诗歌题材判断手法(一般情况下,咏物诗是托物言志、怀古诗是借古讽今或对比、写景抒情诗是借景抒情、山水诗是动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