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初三语文 >

2016初三语文期末试题

时间: 如英2 初三语文

  2016初三语文期末试题

  一、基础运用(共22分)

  (一)选择。(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颓唐(tuí) 秀颀(qí) 阡陌(xiān) 黝黑(yōu)

  B.破绽(zhàn) 半晌(shǎnɡ) 溃退(kuì) 木讷(nè)

  C.惊骇(hài) 呜咽(yàn) 寒伧(chèn) 星宿(sù)

  D.猝然(cù) 庇佑(pì) 信笺(zhān) 悄怆(chǎnɡ)

  2.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在香港长达百年的殖民统治宣告 。

  ②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 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③ 你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 坐着,也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A.破灭 焦躁 如果 即使

  B.破灭 燥热 虽然 但是

  C.终结 燥热 虽然 但是

  D.终结 焦躁 如果 即使

  3.下列选项中的成语,全是贬义的一项是( )

  A.狼心狗肺 刚愎自用 蛇蝎心肠

  B.凤毛麟角 童颜鹤发 一丘之貉

  C.乌合之众 狼狈为奸 汗马功劳

  D.狐朋狗友 金鸡独立 牛鬼蛇神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柏林爱乐乐团演出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气势磅礴,乐音沸沸扬扬。

  B.焦裕禄虽然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但他的事迹一直被人们传颂。

  C.由于这篇文章,使我们认识到吸烟的害处有多大。

  D.教孩子面对挫折,并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是现代教育中极关键较重要的课题。

  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 B.⑥①④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①②

  6.填入下面空白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教育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课题,谈到教育的方法,孔子注重启发,强调引发学生的创造力,他说:“____________”,由此可知,教育,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子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之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填空(共10分)

  7.古诗文默写。(3分,每空0.5分)

  (1)敕勒川,阴山下, ,笼盖四野。(《敕勒歌》)

  (2)岱宗夫如何? 。(《望岳》)

  (3)蒹葭采采,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

  (4)衔远山,吞长江, ,横无际涯, ,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8.下面是某名著的插图,认真观察,完成下面的填空题。(7分,每空1分)

  (1)请分别给两个插图写一个小标题,左图小标题 右图小标题

  (2)插图出自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的《 》。两幅图片主要塑造的人物是 。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是 。

  (3)简述图片中这两个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2分):

  第一幅:

  第二幅:

  二、文言文阅读(共6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9—11题。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二)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魏郑公:魏征。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无言反驳。

  9.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每小题1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译文:

  10.语段(一)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2分)

  答:

  11.同样是劝谏君主,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2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32分)

  (一)阅读《江声浩荡》,完成第12—14题。(共10分)

  江声浩荡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11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12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13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4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15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16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17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18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 耿立)

  12.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3分)

  答:

  1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2分)

  答: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2分)

  答:

  14.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二)阅读《凶手WiFi》,完成第15—17题。(共11分)

  凶手WiFi

  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十二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③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们要求校园内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三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六个辐射源0.5米处的位置,辐射源的频段介于2412赫兹到2472赫兹,功率为100毫瓦——和无线路由器相似。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⑤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⑦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⑧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⑨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⑩还有,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15.阅读文章,再结合链接材料,分析人们在使用WiFi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分)

  链接材料:

  用户在工作场所或自己家里使用笔记本电脑时可能会与其他电脑共享文件及文件夹,但在使用公共WiFi时关掉这些共享会更加安全。用户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笔记本电脑自动连接家里或工作网络确实方便,但当用户在外使用公共Wi-Fi时自动连接Wi-Fi网络可能会导致一些麻烦,甚至可能遭到黑客的攻击。在移动银行及购物方面用户须保持“精明”。用户最好在家时才进行与网上银行或购物相关的事项。如果用户确实需要进行一项紧急资产转移,或者立刻购买能够节省一大笔费用,那么使用手机网络连接也比WiFi更安全。

  答:

  16.第②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7.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手机、电脑、WiFi走进了千家万户,将来还会有更先进的电子产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阅读文章,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4分)

  链接材料:

  ①微信朋友圈近来广泛流传一则“wifi能杀死植物”的帖子。该帖子称,5个中学生,发觉晚上不关手机并将手机放在离自己很近的位置,第二天早上就无法集中精神上课。这让她们怀疑手机辐射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②科技发展将成为屏幕化的世界。无所不在的屏幕必将改变人、文化和商业。未来将有进一步的自然人机交互。触摸、语音、体感等依旧是人机交互的初步阶段。大数据流将出现。永不间断,无穷无尽的人与人,物与物等之间的数据将“漂浮”在我们身边。

  答:

  (三)阅读《“舌尖”上的争议》,完成第18—20题。(共11分)

  “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8.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

  19.阅读①②段,结合链接材料,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哪两点?(4分)

  链接材料:

  《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答:

  20.第③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四、作文(共40分)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21.某村初中生刘某,因父母患重病,家境贫寒。刘某无法继续完成学业,要辍学。你校得知,学生会组织了“献爱心”捐助,你作为通讯员,写一则消息,报道捐助情况。

  要求:(1)题目自拟。

  (2)语言要准确得体。可合理拓展。

  (3)字数在150-200之间。文体为“消息”。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师生姓名。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30分)

  2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1)人生旅途中,难免遭遇困境,有时我们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请以“勇往直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2)请以“包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主立意;③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但要文体明确;④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⑤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