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14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B.箴言/斟酌 拜谒/殚精竭虑 折本/大打折扣
C.覆辙/掣肘 寒暄/喧宾夺主 传记/传奇小说
D.刚愎/ 媲美 谙熟/万马齐喑 忖度/度德量力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发轫于草根网络的名校公开课视频译介,现在已经公开登堂入室。相对于国内陈旧扭曲的教育观念、良莠不齐的教育水平和高不可攀的教育费用,囊括了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名师的公开课视频,让所有没有机会进入这些名校学习的人,都能通过互联网免费系统学习,并亲聆顶尖名师的谆谆教诲,汲取人类知识的精粹。此举可谓空前绝后――这一切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A.登堂入室 B. 良莠不齐 C. 谆谆教诲 D. 空前绝后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朝鲜半岛韩朝争端问题上,我们一贯信奉通过对话谈判和平解决的主张,并经过各个渠道坚持不懈地做了朝鲜半岛双方和有关各方的工作。
B. 近三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总量居高不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处置难度大,这给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C.在过去的59年中,亚运圣火一路相传,见证着亚洲人民为了地区发展、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而作出的不懈努力,见证着亚洲前进的足迹。
D.近年来,俄罗斯积极出台新的学前教育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对学前教育的公共经费投入,甚至把许多原属于政府管理的大楼拿出来办幼儿园。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外来文化的到来,给自己的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有助于作家 , , 。同样,外来文学的进入也毫无例外地影响着本民族作家的创作,因为外来文化的优质东西,将有助于作家 , 。因此,作家必须高度重视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① 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② 提高自己作品的创新份量
③ 为本国文学带来新的审美思想和风格
④ 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和创新中融入一种新的文化力量
⑤ 形成更完善的文化知识结构和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A. ①⑤③②④ B. ①⑤④②③ C. ②⑤③①④ D. ②⑤④①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虞荔,字山披,会稽馀姚人也。祖权,梁廷尉卿、永嘉太守。父检,平北始兴王谘议参军。荔幼聪敏,有志操。年九岁,随从伯阐候太常陆倕,倕问《五经》凡有十事,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倕甚异之。又尝诣徵士何胤,时太守衡阳王亦造焉,胤言之于王,王欲见荔,荔辞曰:“未有板刺①,无容拜谒。”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钦重,还郡,即辟为主簿,荔又辞以年小不就。及长,美风仪,博览坟籍,善属文。释褐,署法曹外兵参军,兼丹阳诏狱正。梁武帝于城西置士林馆,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立于馆,仍用荔为士林学士。寻为司文郎,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舍人。时左右之任,多参权轴,内外机务,互有带掌,唯荔与顾协淡然靖退,居于西省,但以文史见知,当时号为清白。寻领大著作。
初,荔母随荔入台,卒于台内,寻而城陷,情礼不申,由是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虽任遇隆重,而居止俭素,淡然无营。文帝深器之,常引在左右,朝夕顾访。荔性沉密,少言论,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故不列于后焉。
时荔第二弟寄寓于闽中,依陈宝应,荔每言之辄流涕。文帝哀而谓曰:“我亦有弟在远,此情甚切,他人岂知。”乃敕宝应求寄,宝应终不遣。荔因以感疾,帝数往临视。令荔将家口入省,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文帝不许,乃令住于兰台,乘舆再三临问,手敕中使,相望于道。又以荔蔬食积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
文帝甚伤惜之,赠侍中,谥曰德子。及丧柩还乡里,上亲出临送,当时荣之。
(选自唐•姚思廉《陈书 卷十九》有删改)
注:①板刺,即名片。古时书写名字于竹木片上,作访问通名之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雅相钦重 雅:向来
B.帝命勒之于馆 勒:收藏
C.淡然无营 营:谋求
D.当时荣之 荣:认为……是荣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时太守衡阳王亦造焉 故不列于后焉
B. 王以荔有高尚之志 但以文史见知
C. 荔乃制碑 乃敕宝应求寄
D. 而居止俭素 文帝哀而谓曰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虞荔淡泊有节操的一组是 (3分)
① 荔辞曰:“未有板刺,无容拜谒。” ② 唯荔与顾协淡然靖退,居于西省
③ 荔乃制碑,奏上 ④ 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故不列于后焉
⑤ 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 ⑥ 荔每言之辄流涕
A.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胤非常钦佩虞荔,向衡阳王推荐他当主簿,但虞荔以年纪小辞谢而不就任。
B. 虞荔长大后,博览典籍,写得一手好文章,入仕后深得梁武帝和文帝的器重。
C.虞荔为人至孝,母亲死后终身吃素食穿布衣,连音乐也不听了。
D.文帝被虞荔的爱弟之情所感动,下诏向陈宝应索要虞寄,但虞寄最终还是不能回来和虞荔团聚。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又以荔蔬食积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倕甚异之。
②我亦有弟在远,此情甚切,他人岂知。
10.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①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日射②
李商隐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注】①水精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②日射, 太阳光的照射。
(1)《山亭夏日》和《日射》所描写的景物环境各有什么特点?(3分)
(2)请结合诗句,简析两首诗中的“蔷薇” 各自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此虽免于行,犹有所待也。若夫 ,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 , 。(屈原《离骚》)
(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屈原《离骚》)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刘禹锡《陋室铭》)
(5)想当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中国文化——一种诗性的文化
诗歌在中华文化里成就较高,在整个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方文化以哲学为代表,而诗歌,便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的一部分,如果说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在他们的哲学中,那么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
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因为“诗”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诗经”到 “楚辞”再到 “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再到现代的自由诗,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无论何时,都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传统中,人们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而诗词更重意境,因而,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它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凡有人烟处,皆有诗歌:喝酒、行酒令,说的是诗;奏乐、起舞处,唱的是诗;挥刀、舞剑时,吟的是诗。如果说,艺术的发展总是以“人生”做基础,总是激励人们思考生活、批判生活和指导生活的,那么诗歌便指导着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追求诗中的理想境界,感悟诗里的人生哲理,不论是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我们从诗词中领悟生命、从诗词里关照人生。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与西方语系相比,汉语的精炼美妙是不言而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也会因声调不同而带来不同的色彩。更何况诗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音乐性的特点,所以诗歌具有音韵美,和谐美。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诗词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展现,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辜鸿铭说,“汉语是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
古代中国,无论是自发的艺术创作,还是自觉的艺术理论,都没有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这使中国文化长于实践理性而短于思辨理性,而西方文化偏向理性。例如,传统的火药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而活字印刷更不具备理论科学的特征。在雕塑、绘画、书法、小说,甚至园林艺术方面,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人一开始就不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于是,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小说或书法,总有一种“气韵生动”的美学效果,都达到了一种“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的精神境界。而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总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实为一种登峰造极的艺术形式。
中国没有“掷铁饼者”,没有《圣经》,没有《哈姆雷特》,没有凡尔赛宫……但中国有《诗经》,有《离骚》,有《红楼梦》,有紫禁城,有苏州园林……我们只要将它们拿来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谁更讲究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谁更在乎天人合一,谁更懂得和谐美。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可以不懂天文、历算知识,不懂科学哲学,但却必须用琴、棋、书、画来修养身心。这不正是“诗性文化”的显著标志吗?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按正确选项给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现了中国的诗性文化之特征。
B.“诗性文化”是指古代中国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C.中国文化在雕塑和绘画方面,不是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而是着重追求一种“气韵生动”的境界。
D.西方语系不具有汉语那种精炼美妙的特点,因而西方文化无法形成诗性的文化。
E.中国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中国人总是讲究以琴、棋、书、画来修养身心。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艺术受诗歌的影响颇深,中国人连挥刀、舞剑时,吟的也是诗。
B. 在古代中国,火药并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这反映了国人崇尚感性而不重科学的特点。
C.中国艺术中没有“掷铁饼者”,中国艺术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
D.中国有紫禁城,中国建筑讲究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和谐的审美情趣。
14.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哪些方面的不同?(4分)
15.为什么说“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请结合全文加分析概括。(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