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中语文必修2练习题苏教版

时间: 如英2 高二语文

  高中语文必修2练习题苏教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与“高贵”的文字结缘

  曹文轩

  书是有等级的,是有不同用场的。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除去那些有害的不可阅读的书外,即使都是有益的书,也还是有区分的。这些有益的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用于打完精神底子后再读的书。这里,我们不必去衡量谁更有价值,只是说,它们在进入孩子的阅读视野时有先后次序,其情形有如用油漆漆门,先打底漆,而后才是面漆。对于孩子而言,这所谓的打精神底子的书,简单来说,就是那种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这里,善、美和智慧,是用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它与孩子的认知能力是呼应的。它们的功能是帮助一个孩子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趣味。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为孩子的成长确认用于打精神底子的书,尽管因为时代的局限、认识能力的局限,有些时候,我们确认的书并不理想,甚至还有害。但确认这类书籍的雄心和孜孜不倦的工作,却是应当肯定的。当一个善良、充满母爱的母亲为孩子选择了某种书,我们基本上可以放心地说,那些书就是用来为孩子打精神底子的。相同的,当一个母亲不愿意自己的小孩去看某些书时,我们当对这些书心存质疑——尽管母亲们的判断并不绝对可靠,整体上我们相信一个母亲的直觉。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孩子的喜爱与厌烦。那些只会让他们厌烦的书,恐怕也不可靠。我们只需看到:当下,并未用打精神底子的文字来为孩子打底子,而用本来是打完底子再读的文字来打底子了。这一倒置,是很糟糕的。对于这一局面的形成,不要怪罪出版社,也不要怪罪作者,需要检讨的,是我们这些学者、批评家。我们缺乏对这一阅读格局的剖析与解释,缺乏理论上的辨析,更缺乏警钟般的提醒。

  有的书具有高贵的血统,有的书则不然。你得承认:中外历史上不少经典之作,比如鲁迅的书、《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安徒生的书、《夏洛的网》等,都具有高贵血统。我这不是说:我们要将一切非高贵血统的书排斥在外。只是说: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亲近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经典之作。如果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不与这样的文字结下情缘,想提升境界,大概是很难的。

  如果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只属于读者的童年,这样的作品、作家恐非一流。一部上乘的儿童文学作品、一个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是属于读者一生的。儿童文学的文学性,其实没有任何特殊性,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所具有的元素和品质是完全一致的——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如果只有“儿童”没有“文学”,这样的儿童文学只会停留在读者的童年。如果一个成人不愿提及自己的童年阅读史,那么,那些所谓的儿童文学必是糟糕的。

  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若能在一个人的弥留之际呈现在即将消逝的记忆里,这部作品一定是一部辉煌的著作。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最大幸福,就在于其作品能被当年的小读者在晚年时充满感激地回忆着。

  (选自《人民日报》 2012年04月24日20版)

  1.对“打精神底子的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打精神底子的书,是用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它与孩子的认知能力是呼应的,那种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

  B.打精神底子的书,它们的功能是帮助一个孩子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趣味。

  C.打精神底子的书,基本上可以放心地说,它们是指每个善良、充满母爱的母亲为孩子选择的孩子愿看的那些书。

  D.对打精神底子的书,因为时代的局限、认识能力的局限,有些时候,我们确认的这类书并不理想,甚至还有害。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有益的书分为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与用于打完精神底子后再读的书,这只是因为它们在进入孩子的阅读视野时有先后次序。

  B. 我们应质疑那些母亲不愿意让自己小孩去看的书;虽然母亲们的判断并不绝对可靠,但一个母亲的直觉整体上是可信的。

  C. 没有用打精神底子的文字来为孩子打底子,而用本来是打完底子再读的文字来打底子。这一本末倒置,是绝无益处的。

  D. 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亲近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经典之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一切非高贵血统的书排斥在外。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本来是打完底子再读的文字来打底子,这一倒置局面的形成,原因是学者、批评家的无能和失职。

  B.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只有与具有高贵血统的文字结下情缘,才可能提升境界。

  C.如果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是上乘的,那么这部作品及作者应是属于读者一生的。

  D.在弥留之际,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仍能呈现在这个人即将消逝的记忆里,它的作者一定是欣慰的。

  二、古文及现代诗阅读(共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3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②。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③,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④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⑤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⑥,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注释:①蒙鸠:鸟名。 ②苕:芦苇的穗。 ③射干:植物名。

  ④蓬:草名,又叫飞蓬。 ⑤兰槐:一种香草。 ⑥滫(xiǔ):臭水。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泳

  B. 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临:对着

  C.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服:佩服

  D.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渐:浸泡

  5.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认为“学”与“思”同样重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强调“学”的作用更为重要。

  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假于物”是一种学习方式,君子能超越一般人,获得成功,并非先天素质高,而在于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

  C.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与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一样。

  D.作者用一系列的比喻来正面论述学习的重要作用,又用反面设喻的方法揭示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有重大影响的道理。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7分)

  江南烟雨

  丁芒

  这被雨水浸融了的江南,

  哪儿是桃花,哪儿是杨柳?

  绿叶儿都淡成了烟雾,

  笼罩着远处依稀的红楼。

  只有燕子像遗落的墨点,

  在蒙茸细雨中来往穿梭,

  翅上驮着湿漉漉的春天,

  为她寻觅个落脚的处所。

  呵,燕子,你别再啁啾,

  春已随稻谷播下了田畴,

  你不见秧苗的连天翠色,

  已经把乳白的云幔染透!

  1980、7、11

  8.本诗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9. 诗歌的色彩美是其语言美的重要方面。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作者描写了哪些色彩。

  (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荀子《劝学》)

  (2)生乎吾前, , 。(韩愈《师说》)

  (3)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6分)

  漂泊者的故乡

  刘 墉

  归 乡

  到阿拉斯加靠近北极圈的费尔班克去,偌大的巴士里,只有我这么一位乘客。

  窗外除了远处仍然覆着白雪的山头,四面望去全是杉树林,那些树又都长不大,好像上面有什么力量压着,全不到5米高。

  “树长不高的!上面是雪,下面是冰,即使在夏天,往下挖,没几尺就是冰冻层了,”中年的女司机对我一笑,“一年只有4个月不下雪。”

  “在这儿生活,寂寞不寂寞?”我问她。

  “不寂寞,我有8个孩子。从17岁开始生,现在老大都30了,”她又回头一笑,“下月抱第7个孙子。”

  “他们都到南边去了吧?”“不,全在费尔班克。”

  “没一个到美国本土去?”“去玩过,都回来了,受不了外面的拥挤和吵闹……还有污染。”她突然发出一串大笑,“信不信?这里是天堂,一个鸟不生蛋的天堂。天堂不一定是沃土,沃土不一定是天堂。”

  守 土

  电视上转播奥运会体操比赛。特别为夺得男子团体金牌的俄国队名教练阿卡耶夫作了专题报道。

  20多年来,阿卡耶夫为俄国训练出许许多多体操名将,一个个拿到奥运奖牌,又一个个移民欧美。

  对欧美那些富裕国家,争取顶尖好手“入籍”,是他们不遗余力的事,只要想跳槽,几乎立刻就能办成。于是那些跳槽的选手,一个个换了护照,拿了高薪,住了华厦,代表其他国家出赛,或担任其他国家的教练。

  但是,阿卡耶夫仍然留在俄国住小小的房子,拿不高的月薪。

  “谁说俄国穷苦、没前途?”阿卡耶夫在电视上说,“我就爱它。”

  现场转播,也特别拍摄了以前受教于阿卡耶夫,而今代表其他国家参赛的选手的画面。

  镜头运用得很妙,远远带到阿卡耶夫不时抬头远眺“老学生”的特写。

  老学生从平衡木上摔下来了。

  阿卡耶夫的脸色一震。

  我不知道他的感觉,是喜,是悲?还是再一次失落?我猜想,阿卡耶夫会不会心里暗骂:“谁让你不留在自己的土地上?”

  离乡10年前认识了一位从苏州来的青年画家,他抱着一叠作品四处兜售,画的都是“水乡”。氤氲的水气、蒙蒙的雨丝、撑着伞的村妇,在青瓦白墙的杏花村里,美极了。

  隔两年,又遇到他,画价涨了不少,画的依然是“杏花春雨江南”,用的依然是宣纸、徽墨,只是感觉差多了。

  “离开小时候长大的土地,只好拿以前的旧稿子改造,‘空想’总不如‘眼看’的变化多。”画家倒也坦白。

  最近逛画廊,又见到他,江南的雨景成了纽约的高楼,凄迷的水色成了十里红尘的灯火,透过水墨的技巧,把纽约的风景画活了。

  “我找到了另一块土地,”他得意地说,“何必执著在一个地方?”

  归乡与离乡

  故乡就像母亲,有的人会守着母亲一辈子。有的人小时候虽然爱妈妈,到了叛逆期,却看母亲不顺眼,急着离开家。也有人在孤儿院长大,从来不知道母亲是谁、家在哪里。

  我常想,到底是那“安土重迁”,守着故土一辈子的人对,抑或“志在四方”,早早就离乡背井、出去打天下,甚至一辈子不再归乡的人对?

  “故乡”,英文说得好,是Hometown也是Birthplace,家在哪里,哪里就可以是故乡;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不一定是父母的故乡。正因此,我们才不住在“周口店”;也正因此,世代的人类,才会东南西北地漂泊,创造了多样的文化。故乡,本来就不该执著在一个地方。

  有人总盼着归乡,有人常盼着离乡。归乡是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离乡是为子女创造另一个故乡。

  这世上有几人,知道他的祖先是从哪里漂泊来?

  这世间有几人,知道他的子孙将往哪里漂泊去?

  只知道:在这漂泊与漂泊之间,我们有了家。

  对于漂泊者而言,上一个家,就是故乡。

  1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本文围绕中心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表达了一种独到的哲理观:故乡是从异乡演变而来,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B.“在这漂泊与漂泊之间,我们有了家”,意在告诉我们家是不固定的,她是随着人的工作生活等因素变化而迁徙的。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C.虽然作者不能肯定“安土重迁”对还是“离乡背井”对,但是从“正因此,我们才不住在‘周口店’;也正因此,世代的人类,才会东南西北地漂泊,创造了多样的文化”句上看,作者更多的是赞成“离乡背井”。

  D.当前流浪潮席卷天下,作者及时对这一现象进行心理剖析,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

  E.读刘塘作品,如品香茗,善用生活事例,道出人性的真善美丑,尤其是文章结尾,总留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12.“偌大的巴士里,只有我这么一位乘客”,蕴含的意思是什么?“天堂不一定是沃土,沃土不一定是天堂”应如何理解?(4分)

  13.成绩斐然的阿卡耶夫为什么不像他的“老学生”一样移民欧美,反而还为移民欧美的“老学生从平衡木上摔下来”而“脸色一震”?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14.作者写到从苏州来的青年画家三次不同的表现,意在说明什么?试简要分析。(5分)

  第Ⅱ卷 表达题(49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9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莫言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因他的小说《红高粱》展现了“强悍的民风与凛然的民族正气”而名噪一时。

  B.毫不夸张的说,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无可厚非、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C.我们学生都应该懂得:发展自己的智力,必须与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连的。

  D.今年中秋、国庆假日相连,人们抓住这休闲的大好机会合家旅游,那段时间里,北京王府井到处都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深夜,大街上还是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B.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的心灵,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C.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决不会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谦卑。

  D.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我不敢独享那一幕幕,所以将它诉诸于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

  17. 仿照下面例句,续写三句话。(3分)

  因为有黑夜,我们才珍惜白天的阳光;因为有孤单,我们才会读懂欢聚的热闹;

  , ; , ; , 。

  五、作文(共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0分)

  冯顺弟是个懂得教育孩子的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批评儿子,以免伤到儿子的自尊心。但每天早晨,她都要对儿子晨训,儿子说错的话,做错的事儿,全都跟儿子讲清楚道理,告诉儿子错在哪里。不管家境多么窘迫,她也要为儿子买书,……后来她的儿子成为大思想家,一生得过35个博士头衔。这个儿子就是胡适。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附加题(20分)

  19. 在不同的语体和语言环境中,对同一内容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请按限定的语体和语言环境,将“欢迎对方到时参加”的意思分别作恰当的表述。(4分)

  (1)在商场的广告里: (2)在给兄弟单位的请柬里:

  (3)在给下级的通知里: (4)在办家宴父母给子女的口头通知里:

  20.给下面一段以“大自然的作用”为中心的文字补写结尾。(5分)

  1928年,英国人弗莱明正埋头于研究对付葡萄球菌的方法,他曾用了几年时间,仍然无计可施。一天,他忽然发现碟子里的葡萄球菌几乎全死亡了,同时附近又长出了一团团青绿色的霉花,他想,也许是这些霉菌杀死了葡萄球菌吧!正是他这一重要观察和设想导致了青霉素的发现,换句话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毫不夸张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下面是一位同学读完《故乡的榕树》后摘抄的一段文字,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评点。(5分)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22.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

4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