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湛江市高三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东湛江市高三调研语文试题第I卷 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伴随技术化世界物质主义的兴起,艺术的地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轻视或忽略。艺术在金钱、博物馆和市场的统治下,日益沦落为一种博物馆式的艺术——只是作为谈论和保存的对象面对我们。艺术场成为彻底的名利场!这是何等的虚无——空虚、萎缩、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而虚无恰恰是世界“去魅”的必然结局。
“去魅”是指“那些充满迷幻力的思想和实践从世上的消失”。它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瓦解和世界的合理化过程。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的过程是传统宗教—-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不断分化为科学、道德和文化各自独立领域的过程。这种分化既具有解放的意义——使文化艺术从宗教、道德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也具有灾难性的意义——在世俗化的理性面前,文化艺术失去了终极意义的依托,不得不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和依据。这不仅意味着艺术的非神圣化——艺术表现领域的世俗化、艺术家光环的失落和艺术重要性的降低,而且意味着艺术认同的危机——艺术仅仅是人们保存和收藏的对象,一种商品。
正是世界的去魅引发了艺术的去魅——艺术的非神圣化和艺术的对象化。前者使艺术的表现失去了方向和意义,后者使艺术进入了美学的视界,成为人们反思的对象。这正是黑格尔最先所感所思,又被海德格尔一再阐释的东西。
黑格尔认为,认识和表现神圣性,曾是艺术、宗教和哲学享有同样崇高地位的原因。作为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艺术是表现人类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现代的“弃神”运动中,艺术失去了它曾拥有的作用和地位。与此类似,海德格尔认为,艺术进入美学的视界乃是现代的根本现象之一。它证明了美学思维与现代技术本质一样,乃是诸神隐匿和对象化思维的产物。在此意义上,正是审美体验的对象化,使艺术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
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和异化,带来了巨大的空虚。于是,开始对宗教和意识形态统治的怀疑使现代人把目光转向了文化艺术,试图在世俗化的世界中使艺术承担“世俗的救赎”(韦伯)功能——把人们从合理化的压力和刻板的日常生活状态下解脱出来。然而,这似乎是一种无法完成的乌托邦想象。一方面,世界的去魅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艺术的去魅,使后者失去了合法性的根据;另一方面,现代艺术缺乏宗教曾经拥有的功能。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一书中强调:宗教的力量在于它能够通过一整套的仪式和体制,把艺术、政治、伦理、哲学、历史、神话等不同价值领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赋予这种庞大的宇宙秩序以生命和意义。但现代艺术和日常生活、文化价值和平凡事实之间缺乏致命的联系,这就使文化艺术失去了影响社会秩序和日常生活的能力,并一直处于危机之中。
(选编自周计武《艺术的终结:一种现代性危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化世界物质主义兴起后,人们就逐渐轻视甚至是忽略了艺术的地位,艺术沦为供人保存和收藏的一种商品。
B.世界的“去魅”,包括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瓦解过程和世界的合理化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的。
C.现代的“弃神”运动中,艺术失去了曾拥有的表现人类思想和情感的作用和作为时代与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的地位。
D.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和异化,带来了巨大的空虚,于是现代人希望艺术承担“世俗的救赎”这一功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世界“去魅”,所以艺术场成为彻底的名利场,变得空虚、萎缩、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
B.艺术的表现失去了方向和意义,艺术进入了美学的视界,分别是因为艺术的非神圣化和艺术的对象化。
C.审美体验的对象化,导致艺术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可见美学思维是诸神隐匿和对象化思维的产物。
D.因为和日常生活、文化价值和平凡事实之间缺乏致命的联系,现代艺术失去了宗教曾经拥有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技术化世界物质主义的兴起,很多著名画家的名画被私人买家收藏,艺术逐渐沦落为一种博物馆式的艺术。
B.当今世界,充满迷幻力思想的作品的减少乃至消失,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艺术的“去魅”乃至世界的“去魅”的影响。
C.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和异化,使得艺术很难消解现代社会人们承受的压力和日常生活的紧张状态。
D.现在的科幻和灾难电影,就是充满迷幻力的思想的作品,但由于受“去魅”化影响,影响力越来越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归旸,字彦温,汴梁人。将生,其母杨氏梦朝日出东山上,有轻云来掩之,故名旸。学无师传,而精敏过人。登至顺元年进士第,授同知颍州事,鉏奸击强,人不敢以年少易之。山东盐司遣奏差至颍恃势为不法旸执以下狱时州县奉盐司甚谨颐指气使辄奔走之旸独不为屈。
至元五年十一月,杞县人范孟谋不轨,诈为诏使,至河南省中,杀平章月鲁帖木儿、左丞劫烈、廉访使完者不花、总管撒里麻,召官属及去位者,署而用之,以段辅为左丞,使旸北守黄河口。旸力拒不从,贼怒,系于狱,众叵测所为,旸无惧色。已而贼败,污贼者皆获罪,旸独免。明年,转国子博士,拜监察御史。及入谢,台臣奏曰:“此即河南抗贼者也。”帝曰:“好事卿宜数为之。”赐以上尊。已而辞官归,养亲汴上,亲既殁,家食久之。
至正五年,除佥河南廉访司事,行部西京,以法绳赵王府官属之贪暴者,王三遣使请,不为动。宣宁县有杀人者,蔓引数十人,一谳得其情,尽释之。沁州民郭仲玉,为人所杀,有司以蒲察山儿当之,旸察其诬,踪迹得其杀人者。山儿遂不死。
八年,升左司员外郎。九年正月,转河西廉访使,未上,改礼部尚书。会开端本堂,皇太子就学,召旸为赞善。旸言:“师傅当与皇太子东西相向授书,其属亦以次列坐,虚其中座,以待至尊临幸,不然,则师道不立矣。”时众言人人殊,卒从旸议。
十二年,除刑部尚书,十七年,授集贤学士,兼国子祭酒,明年,乞骸骨,侨居弘州。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三。
(选自《元史》列传卷七十三)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山东盐司遣奏差至颍/恃势为不法/旸执以下狱/时州县奉盐司甚谨/颐指气使/辄奔走之/旸独不为屈
B. 山东盐司遣奏差至颍/恃势为不法/旸执以下狱时/州县奉盐司甚谨/颐指气使/辄奔走之旸/独不为屈
C. 山东盐司遣奏差/至颍恃势为不法/旸执以下狱/时州县奉盐司甚谨/颐指气使/辄奔走之旸/独不为屈
D. 山东盐司遣奏差/至颍恃势为不法/旸执以下狱时/州县奉盐司甚谨/颐指气使/辄奔走之/旸独不为屈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至正”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 归旸的出生富有神奇色彩。他快出生时,母亲做了个奇梦,于是就给他取了个跟梦境有关的名——“旸”。
B. 归旸敢于抵制图谋不轨的杞县人范孟,因此得到了皇上的称赞和赏赐,调任国子博士、监察御史等官职。
C. 归旸担任河南廉访司佥事时,将赵王府中贪暴官员绳之以法,赵王多次派人说情无效,反映出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的性格。
D.归旸担任赞善时,提出了皇太子老师与皇太子相向而坐、其他属员再依次列坐的建议,表现了他对师道的重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登至顺元年进士第,授同知颍州事,鉏奸击强,人不敢以年少易之。
(2)沁州民郭仲玉,为人所杀,有司以蒲察山儿当之,旸察其诬,踪迹得其杀人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浪淘沙
吴琚①
岸柳可藏鸦,路转溪斜。忘机②鸥鹭立汀沙。咫尺钟山迷望眼,一半云遮。
临水整乌纱,两鬓苍华。故乡心事在天涯。几日不来春便老,开尽桃花。
【注释】①吴琚,南宋汴(今河南开封)人。本词是他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以镇安节度使判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后所作。此时朝廷腐败,江南士气低落,恢复中原已成泡影。②忘机,指忘却巧诈之心,与世无争,自甘恬淡。
8.词句“咫尺钟山迷望眼,一半云遮”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这首词下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述而》篇中,用“ , ”两句来表明面对他人的优点和缺点的正确态度。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 ”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月色满天
赵雁
清晨六点,睡眼惺忪的枫丹总会背着鼓鼓囊囊的双肩包,匆匆踏上地铁。枫丹的工作地点在郊区的问天城。
作为联系天地的唯一纽带,枫丹的岗位便在这里。此时,模拟飞船进入最后一圈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电脑上各路分析曲线云集,交织成一张华丽的网。
“各号注意,我是问天!‘钱学森号’准备返回,按照步骤操作。”总调度员洪亮的口令声在大厅响起。
飞船一次调姿开始。像一只展翅的雄鹰,轻盈地扭转身躯……枫丹知道,一旦有险情,上百种处置预案中的相应程序便会启动。
她突然就想到了那个沉重的背包:原来那日复一日,甘心情愿的承重,便是为备不时之需。
飞船顺利穿越“黑障”。枫丹嗅到空气中轻快的气息。“现在开始进行天地视频通话测试,各单位做好准备。”大厅里再次响起总调度洪亮的口令声……
合练一直持续到晚上八点。枫丹匆匆踏上归程。依旧是重重的背包。电话铃响起,一声接一声,掏出一看,是远在杭州的父亲,枫丹心里一沉。
“丹丹,你在哪里?忙吗?”
“爸爸,我在回家路上,工作刚结束!”电话的那头半天没有声音。枫丹的喘息声便重了,心脏也急剧跳动,紧张得要跳脱出来。
“明天看看能不能请个假,回家看看你妈……我知道,你正忙,可是……不能等了。”
“爸,妈她……”枫丹便再也说不下去,泪水一滴一滴滑落。
枫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亲和母亲在大漠边疆的卫星发射场当了40多年兵。父母虽然一向严厉,却是极疼爱她。母亲一辈子活得好强自立,枫丹遗传了这点。但母亲自从腹水不消,便再也无法离开床。
枫丹特意攒了年假,陪母亲走过最后的时光。那段日子里,只要有点阳光,她便给母亲穿得暖暖和和的,和父亲姐姐一道,将母亲扶上轮椅,再一起搬到楼下。在轮椅的滚动声中,她们走走停停,使劲笑,使劲拍照,说不完的话儿。她轻轻搂着母亲,对着镜头,笑声朗朗,却不让母亲看到背后的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归期将近,枫丹穿上军装,恭恭敬敬立在母亲床边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她看见母亲黯淡的眼神倏然间亮了起来。
“不要悲悲切切。我们还会再见面的!”说完,还颤颤地伸出一只手,和女儿击掌盟约。
“妈,等我!”枫丹笑容有些抽搐。
而此刻,枫丹拖着行李急赶到医院,疾步扑向母亲。“妈——妈——”枫丹俯在母亲耳边轻声呼唤……母亲的眼角,一颗晶莹剔透的泪滴缓缓滑落。
“妈听到了!她知道我回来了,她知道呢!”枫丹贪婪地嗅着母亲身上的味道,抚着母亲的手,柔软,指尖却在一点点凉却。一颗流星从天际划过,枫丹她知道,那是母亲的告别。
一个月后,“钱学森号”航天飞行任务如期进行。一身蓝工作服的枫丹清瘦不少,神情肃穆而专注。在红绿参数的滚动中,枫丹和同事们随着耳麦中传出的指令,十指翻飞,紧张运算……
三天后。电视、广播和报纸,不停地报道着一个消息:今天22时29分,来自中国的航天员第一次把脚印印上月球表面……航天员宗培德和儿子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天地通话。
“爸爸,爸爸,你都看见了什么?月球美丽吗?摘到星星了吗?”
“好儿子,爸爸在褐色坚硬的月球岩石上,看到了很多美丽的岩石闪烁着光芒,月球被淡淡的光晕包裹着,远处便是忽明忽暗的繁星,安静地镶嵌在黑丝绒般的夜幕上。儿子,爸爸替你和全国的小朋友握一下星星的手,告诉它们,我们来了!”
坐在飞控大厅的枫丹早已泪流满面。太空之上,那个古老而又崭新的星球赋予她最多的想象。也许母亲和这世界上所有被爱牵挂的灵魂早已飞上那个温和宁静的星球,化作颗颗繁星,微笑着俯瞰大地,注视那些心存爱意和善意的亲人,为他们祈福。
枫丹心中更希望月球会张开热情的臂膀欢迎那些心存爱意和善意的人类的造访,共同经营美丽、安详和宁静。
恍惚间,母亲那颗晶莹剔透的泪滴渐渐幻化成一枚渐红的圆月,月光溢满青空,镌刻在枫丹的心间。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6月27日14版,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枫丹是问天城里联系天地的唯一纽带,工作的地点在郊区,她每天睡眼惺忪就要出门挤地铁上班,可见航天人工作环境的艰苦。
B.小说标题“月色满天”是“天地通话”这一情节的背景,体现了月球的美丽和宁静,寄托着枫丹对母亲的爱与思念。
C.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写人,从“母亲黯淡的眼神倏然间亮了起来”这一细节,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坚强的人,她为女儿的孝顺感到欣慰。
D.小说两次写到“总调度员洪亮的口令声在大厅响起”,既表明了总调度员工作的认真态度,也渲染了航天工作的庄严与神圣。
E.小说突出描写了枫丹的心理;枫丹父母的言行着墨不多,却从一个侧面丰满了枫丹的形象,突出了枫丹的品质。
(2)小说中的枫丹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设置“航天员宗培德和儿子的天地通话”这一情节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三次写枫丹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