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考语文模拟题
辽宁高考语文模拟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②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③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④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1. 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 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 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解析】原文第一段倒数第四行是这样表述的“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倒数第三行“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选项表述与这两句都不相符。
D. 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 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解析】原文第二段第三行“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原文表述的是“三个层级”并非“三个方面”。
B. 利居,任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 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 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 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 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 “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解析】原文第三段第五行“这里的‘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并未强调“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①周顗①字伯仁,少有重名,神采透彻(透明,通明)。周顗字伯仁,年少时就有威重的名声,神采飞扬。司徒掾贲嵩有清操,见顗,司徒掾贲嵩有高尚的节操,见到周顗,叹曰:“汝颍固多奇士!赞叹说:“你们颍地本来就多奇特的士子啊!”自顷(qǐng近来,不久前)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近来道德衰落,现今又见到周伯仁了,他将振起古风,廓清我们的邦国家族了。” 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周顗的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折服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弱冠,袭父爵武城侯。二十岁的时候,周顗世袭了父亲的爵位武城侯。中兴建,位至吏部尚书。中兴建立,官位吏部尚书。顷之,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免官。不久,因为醉酒,又因为门生砍伤人而犯罪,被免除官职。太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太兴初年,又授职太子少傅,依旧担任尚书。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能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周顗上疏辞让说:“我退居回家而省察自身,学问不能通晓一本经书,才智不足以胜任一官半职,很难做到知足而止,不能安守本分,遂恭显任,名位过量。”于是忝列显要的职位,名位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才干。”固辞不受,帝诏不许。坚决推辞不接受。皇帝下诏不允许。
②庾亮尝谓顗曰:“诸人咸以君方(比)乐广。”庾亮曾经对周顗说:“诸人都把您比拟为乐广。”对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周顗回答说:“何必要这样美化丑女无盐,来唐突西施呢。”帝宴群公,酒酣,从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皇帝设宴款待群公,饮酒至酣畅时,舒缓地说道:“今天各位名臣共同集会,和尧舜时比怎么样呢?”顗因醉厉声曰:“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周顗因醉酒厉声说道:“现在虽然您同尧舜一样是人主,但是怎么能比得了尧舜时的盛世呢。!”帝大怒,手诏付廷尉,将加戮,累日方赦之。皇帝大怒,亲手写诏交给廷尉,将要杀害他,关押了多天才赦放他。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③顗宽裕友爱。周顗待人宽容友爱。弟嵩尝醉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弟弟周嵩曾经醉酒后对周顗说:“您的才能不及我,为什么无端得到这么高的名望!”以燃烛投之。用燃烧的蜡烛投掷他。顗神色无忤,徐曰:“阿奴(尊长对卑幼者以及夫妻间的昵称;兄称弟)火攻,固出下策耳。”周顗神色没有变化,徐徐说:“老弟用火攻击,本来就是下策罢了。”王导甚重之。王导非常器重周顗。顗尝于导坐傲然啸咏,导云:“卿欲希嵇、阮邪?”周顗曾经在王导的席间姿态傲然,发出长而清越的啸声,王导说:“您要想效仿嵇康、阮籍吗?”顗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周顗说:“怎敢舍去眼前的明公您,去效仿前代嵇康、阮籍呢。”
④及王敦构逆,温峤谓顗曰:“大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等到王敦谋划叛逆,温峤对周顗说:“大的这种举动似有他的理由,应当不算太过分吧?”曰:“君少未更事。周顗说:“您年少没有经历事情。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胁主!人主不是尧舜,怎能没有过失,臣子怎可举兵威胁主上!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旦如此,岂云非乱乎!共同推重拥戴皇上,这才不过数年工夫,一旦做出这样的事来,怎能说不是叛乱呢!”彼狼抗(傲慢,暴戾)无上,其意宁有限邪!”王敦傲慢暴戾,目无圣上,他的欲望哪里会有限度啊!”既而王师败绩,顗奉诏诣敦,不久王敦的军队败了,周顗奉诏书到王敦那里去,敦曰:“卿负我!”王敦说:“你辜负了我!”顗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周顗说:“您兵车冒犯和顺,我亲率六军,不能不做事情,让天子的军队打败仗,因为这辜负了您。”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王敦忌惮他的言辞正当,不知如何回答。帝召顗,谓之曰:“近日大事,二宫无恙,诸人平安,大故副所望邪?”皇帝召见周顗,对他说:“近日发生的大事,宫内宫外都没有受害,诸人都平安,这是否说明王本来就符合众望吗?”顗曰:“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周顗说:“宫内宫外自然如英明的诏示,对于臣子等还是没有什么可知道的。”或劝其避敦,有人劝周顗躲避王敦,顗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周顗说:“我位列大臣,朝廷风纪沦丧,怎可再到民间求生存,向外投靠胡越之族呢!”俄而被收,经太庙,大言骂贼不绝,祈速杀敦。不久周顗被拘捕,经过太庙,大声厉骂贼人不绝,请求快速诛杀王敦。语未终,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话还未说完,看押的人用戟击伤了他的嘴,血流到脚,周顗脸色不变,举止自若,观看的人都为他流泪。遂遇害,时年五十四。于是遇害,时年五十四岁。
(编自《晋书 列传第三十九》)
【注】 ①顗:(yǐ) 多用于人名。
②乐广:晋贤士,《晋书》云其“名重于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自顷雅道陵迟 陵迟:衰落。
B. 复坐门生斫伤人 坐:因……犯罪。
C. 诸人咸以君方乐广 方:比拟。
D. 何乃横得重名 横:强行 横,无端,无缘无故。
5.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顗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3分)
A. 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 体现周顗的谦虚
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 流露了对皇帝不能诛杀王敦的不满
B. 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体现了周顗的率性自然
何敢近舍明公,远希稽、阮
C. 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体现了周顗的宽容
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 体现了他的忠诚
D. 顗尝于导坐傲然啸咏 体现周顗的率性自然
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耶 体现他的忠诚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顗在当时以雅望获海内盛名。文中贲嵩和庾亮的话都表现了这一点。其中,贲嵩认为周顗能够使国家风气清正。
B. 文中周顗在不同场合中两次以尧舜比况皇帝,对皇帝进行批评,反映了周顗虽身处官场但不敢于直言的性格。
并非两次都对皇帝进行批评,第一次是批评,第二次是为皇帝的过失开脱。
C. 周顗奉诏去见王敦时,王敦认为周顗辜负了自己,这主要是因为王敦举兵犯上时,周顗曾亲自率军与他对抗。
D. 王敦构逆,周顗审时度势,深知自己身处险境。周顗被捕后,在经过太庙时,痛骂奸逆,触怒王敦,招来杀神之祸。
7. 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从第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 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译出大意给2分;“折”“校”“宗”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从:表示叔伯关系。折:压倒。校:动词,计较。宗:尊崇。)
⑵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译出大意给2分;“纠”“亮”“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为有司所纠:被动句。纠:检举。亮:通“谅”,谅解。黜:贬斥。)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赖:依赖,凭借。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嵩山的诗,写法很别致。诗人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但如把这一句提前,让嵩山一开始就露面,诗的意味就会变得索然。
诗的首二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写起,“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第三句“日幕北风吹雨去”,又为读者拉开一道帷幕,直到第四句,五岳之一的嵩山才从云层中耸现出来。由于有前面的重重笔墨给它做了渲染准备,嵩山的出现便特别引人注目,能够把人的兴味调动和集中起来。并且又因有上面的一番交待,末句点出嵩山,又不至于意随句尽,见其面貌即止,而是要引人想象雨后嵩山的特有韵味和诗人得见嵩山后的一番情怀。
诗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现诗人自己。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诗人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同时山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艺术作品里,也往往受作者的主观感情支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这里有着主观感情对象化的问题。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清竣的印象。如王维给孟浩然画像,“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就是典型的清瘦。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这首诗,将嵩山的面貌,以及诗人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现给了读者,不容易分得很清。
8.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9.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
【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
【方法点拨】(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后的黄豆
①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②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③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爸爸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④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的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⑤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⑥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⑦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⑧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⑨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⑩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⑾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⑿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⒀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⒁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⒂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影子。
⒃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屋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⒄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⒅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⒆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⒇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21)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22)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