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考语文模拟题(2)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没有形容身体长得快的意思。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错,除爷爷外,其他人物性格都比较模糊,仅用粗笔勾勒,而且小说基本上采用顺序手法,“新颖”无从谈起。
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的分析是错误的。爷爷专注看染布,起初是对染布有兴趣,后来大灾后才成为爷爷谋生的职业。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溜之深厚寓意。
【答案】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2)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6分)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
分析:①“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②“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答出心态给2分,每点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句有关人物的动作描写。动作是人物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体会时要结合上下文,尤其要考虑败家父亲对爷爷的影响。
【方法点拨】要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6分)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
③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题目中“嚼黄豆”是小说主要人物的一个习惯动作,而且问的是“在全文”有何作用,因些回答本题除考虑到结构上起到线索的作用外,主要应围绕小说三要素与主题的关系来分析。
(4)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答案】(8分)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就亲缘情感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答出寓意每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论述启示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启示或其他启示进行论述,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2分。)
【解析】“最后的黄豆”既是“爷爷”留给我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也是“爷爷”留下的人生教训。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像小说中的父亲,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能挥霍一空。题目中“最后”可谓“题眼”,引人深思。
【方法点拨】本题借对小说标题的探究来探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解析时既要紧扣文本内容,又要根据要求联系现实谈出自我的感悟。探究时应注意选择“最深的一点”。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25分)
克罗齐的求索
①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去了贝尼代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他17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况。
②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结合自已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
③190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④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文化刊物——《批评》。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责哲学。在长达42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1920年6月至1921年7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
⑤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说:“正如每一个对自已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过的并发表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 ‘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这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
⑥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这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为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供方法论的依据。
⑦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但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身处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1923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极权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1925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1926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1944年4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
⑧“我将死于工作。”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
(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
“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错,传记只是描述了克罗齐人生的几个“片断”,尤其突出“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对其人生的影响,着重介绍其在美学方面的贡献,突出他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着追求。
B. 克罗齐把艺术从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不是用来娱乐的。
C. 本文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这位20世纪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家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D. 文中“我将死于工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
“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错,根据原文“‘我将死于工作。’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可知,克罗齐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
E. 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构。
历史与艺术都着力表现的是“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且原文为艺术“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择提供实有的真实”,而非“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构”。
【答案】(5分)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2)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概述。(6分)
【答案】(6分)克罗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把自己的理论思考推到一个高峰,在诸多理论领域造诣很高。但理论创获并未使他停止追求。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创办文化刊物《批评》,发起教育改革运动,参与抵抗法西斯等社会活动。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他不断修正完善理论学说,继续勤奋钻研,注重研究方法、从而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概述理论成就,给2分;概述实践活动,给2分;解说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给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题目中“如何”“理论家”“实践者”“协调统一”是重点词。应先解释清楚二者各自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二者关系。具体作答时还要关注题干中的“结合全文概述”。
【方法点拨】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①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②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3)“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6分)
【答案】(6分)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习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我完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珍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答出拓展的内涵,给4分;结合原文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与“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两句话说法貌似不同,实质相同,都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回答时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中“结合原文”,并且是“简析”。
(4)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8分)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的确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步历练,更加成熟。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齐,同样会大有作为。
观点三:辩证理解。
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情况,它们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联系实际,给2分。)
【解析】“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是一个传统的话题,题目本身难度不大。但在回答时,如果忽视题目要求中“结合原文”,就容易只谈现实意义,而得不到理想的数。回答探题时游离文本是大忌。
【方法点拨】这类题相当于小型作文,无论赞同还中否定,观点一定要明确,分析时要有理有据,并且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另外,语言表述要简洁。考场是有时间限制的,写的太少,分析不透彻;写得太多,势必要侵占做其题的时间。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凌南区虽地域狭窄,物产匮乏,但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方寸之地,拓出了发展的大空间。
方寸,指人得内心。方寸之地,指心。用在此处不合句意,句意强调的是“地域狭窄,物产匮乏”。
B. 集训期间,我们在深圳要住三个夜晚。在这几天里,我们可以忙里偷闲,理一理凌乱的思绪。
在忙碌中抽出一点时间来做别的不关重要的事,或者消遣。
C. 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D. 出色的庄稼汉,干练的机械师,枪法如神的士兵,妙笔生花的作家,他们都值得我们敬佩。
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300多人只能睡在阴湿的地上,没有铺的就找来谷草,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当被子外,绝大多数人挤在一起和衣而睡。
句式杂糅,“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当被子外”把“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外”和“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被子外”两种说法糅在了一个句子中。
B. 一个省的文化系统如果能肩负起继承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就会得到保持,而不至于中断和流失。
语序不当,把“如果”调至“一个省的文化系统”之前。
C. 图书馆、影剧院、篮球场、老年活动室,这些城里有的文化娱乐设施,在很多村子里都有,对村民免费开放。
D. 责任感是沉甸甸的,为我们社会所需要,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是毋庸置疑的。
删除“是毋庸置疑的”,或改为“……最高的位置,这是毋庸置疑的”。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过去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种种的死知识、死教训装入他头脑中,就以为满足。 , , , ; 。 。儿童自由的读物,实在极少。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的宗旨就在于弥补这个缺憾。
① 教师教一课,他们就读一课
② 刻板庄严的教科书,就是儿童的唯一读物
③ 我们虽知道之前的不对
④ 然而小学校里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
⑤ 而且各种教育,仍旧是被动的,不是自动的
⑥ 也想尽办法去启发儿童的兴趣
A. ③⑥④②⑤① B. ③⑥④⑤②①
C. ①③⑥④⑤② D. ①③⑤⑥④②
【解析】③中“之前的不对”紧承起句,⑥④紧承③句分析,④⑤是教育弊端的两面,②①分别与④⑤相对应,①也与下句的“自由的”密切相连。
【方法点拨】解答语言表达连贯要注意语段角度的一致性。这里的“角度”是指叙述的角度。不论是长是短的一段话,都有一个叙述的角度。只有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语句之间才能连贯。随意变化叙述角度,就会使文字不通顺。
16. 根据下列句子提供的信息,写一段介绍“飞行板”的文字,不超过70个字(含标点符号)。(5分)
① “飞行板”是由水上运动爱好者、法国的弗兰基·萨帕塔研制而成的。
② 在“飞行板”的帮助下,人们可以像海豚那样在水中快活玩耍。
③ 这种装备需使用者将双脚绑在一双特殊的鞋子里。
④ 这一双鞋附有一个很大的喷水器,用以提供上升力。
⑤ 使用时,双手要拿着用以稳定飞行的喷嘴。
【解析】解答时要先揭示本质属性——水上运动装置,然后逐句提炼主要信息,表述时要注意顺序合理,不要超过规定的字数。
【答案】(5分)飞行板是水上运动装置。使用者将脚绑在特殊的鞋里,借在鞋上的喷水器提供的上升力,双手拿着用以稳定飞行的喷嘴,就可以在水中玩耍。
(内容完整,给2分;顺序合理,给2分;字数符合要求,给1分。)
17.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都感到了慰藉;
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希望。
答案示例一:爱心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使航海者看到了光明;
爱心是漫漫征途中的路标,使迷路者找到了方向。
答案示例一:责任是苍茫大海中的航标,使航海者辨明了方向;
责任是空旷荒原中的篝火,使夜行者品味了温暖。
六、写作(6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女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人们就此问她,她的回答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
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
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要准确理解乐家的话“人应隐藏于音乐背后”。材料中华丽的衣服是表面的名利的东西,音乐则代表着人们应该追求的有价值的东西。这其中包含着一种价值观。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心态浮躁,信仰和理想常常抛到脑后。这则材料就是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材料作文,主题还是比较好把握的,一般不会写跑题,但想要拿到高分也不容易。行文时应围绕价值观问题展开作文,如果能够结合社会现实和人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就能为作文增色不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1)隐去浮华,追求本真。(2)内在比外表更重要。(3)人生的追求在于内在的修养。
以上是由小编分享的辽宁高考语文模拟题全部内容,希望对你的考试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