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期末考试题
高一语文必修期末考试题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
A、独处(chǔ) 逢(páng)孙 阙(jué)秦 会(kuài)稽
B、脉脉(mò) 贾(gǔ)人 疾疹(zhěn) 窥(guī)镜
C、强(qiáng)谏 没(mò)死 沟壑(hè) 敛裾(jū)
D、期(qī)年 朝(zhāo)服 仇雠(chóu) 不肖(xiào)
2.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凝碧 煤屑 丰姿 门庭若市
B.斑驳 消受 袅娜 游目聘怀
C.膏腴 宁谧 缥缈 无精打彩
D.点缀 眺望 花蕊 姿态编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老王校对文章真是认真,再细微的地方也不轻易放过,可谓锱铢必较。
B. 曾几何时他还是幼儿园的一个好孩子,但到了高三竟然因为打架斗殴而被公安部门拘捕。
C.日前,互联网上关于华南虎照片真伪问题的争论持续不断,闹得沸反盈天。
D.考试应讲诚信,考场上顾盼神飞,转前转后,寻机作弊是为人所不齿的。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些青少年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使得身心受到损害的问题,已成为心理学者新的研究课题。
B.今后几年,广告行业对广告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会加大,高校广告专业毕业生的身价也会随之水涨船高,供不应求。
C.2010年世博会之所以确定在上海举行,是由这座城市发展的大环境决定的,因此中小企业要在世博会上大显身手,就得看清门前的市场环境。
D.关于“小升初”电脑摇号的做法,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不少有识之士建议实行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和所处学区来确定学校。
二、(9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5.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6.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7.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
“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三、(12分,每小题3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8、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游玩,游览。
B、鲍叔遂进管仲 进:推荐,进献。
C、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既:既然。
D、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不肖:不贤,没有才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①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D、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0、下列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知我不羞小节”的“羞”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D、素善刘侯张良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之贤的一组是 ( )
①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③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⑤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 ⑥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第Ⅱ卷(121分)
四、(15分)
12、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译: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8分)
蝶恋花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2分)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
(3)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字是什么?为什么?2分)
14.填空(2*4=8分)
1. 荀子,名 , 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当时人们尊敬他,称之为 ,他的作品集为 。《劝学》的“劝”字的意思是 。文章论述了 这一中心论点。文中有两个成语,分别是 和 。
2. 人们常用《劝学》中的“ ”来说明学生的水平超过了老师,又引用“ ”来说明学习应取持之以恒的态度。
3. A.《论语》主要记录 时期思想家 言行的书,是 根据 写下来的,全书共 篇。
B.〈〈孟子〉〉是记录 时期思想家 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共 篇。
4. 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
①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②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③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④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⑤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和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⑥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⑦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⑧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象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⑨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论“领土”,只有限的一点。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大道。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这个无限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⑩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11光线以明亮为好,小屋的光线是明亮的,因为屋虽小,窗很多。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象群山的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高于科学的时间性,也高于浪漫的文学性。
12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笑屋享受着人间的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13出入的环境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14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每个夜幕深重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15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
16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17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15.联系全文看,文章的标题“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含有哪两方面的含义?(4分)
16.本文重在写“小屋”,第⑤⑥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去写树?(4分)
17.理解13节画线句“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站。”的含义。(4分)
18.联系全文看,在表现主题方面,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4分)
六、语言表达(12分)
19.请提取、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魔术”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50个字。(4分)
魔术这种杂技节目以不易被观众察觉的敏捷手法和手段,使物体在观众眼前出现奇妙的变化,或出现或消失,真可谓变化莫测。这种表演常常借助物理、化学的原理或某种特殊的装置,令观众目不暇接,产生奇幻莫测的神秘感觉。魔术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魔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0.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并在括号中填入一个虚词,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一段话。(4分)
周敦颐《爱莲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濂溪先生独爱莲,这也罢了,但是字里行间对牡丹似有贬意。( ),牡丹本身不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比起芍药不可同日而语。
②花大而瓣多,色彩淡雅,黄蕊点缀其间,自有雍容丰满之态。
③最难得的是其近根处的木本,在泡松的木干之中抽出几根,透润的枝条,极有风致。
④叶子的脉理停匀,形状色彩,亦均秀丽可观。
21.假设热闹的大观园正举行“大观园风采之星”的选秀活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秦可卿、妙玉、袭人……,红楼俊男靓女纷纷登场,尽情展示。作为观众,你的短信支持自是必不可少。请你设计一条短信,说出你最想支持谁,并同时谈谈你支持他(她)的理由,不少于30字。(4分)
支持对象:
支持理由:
七、作文(7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鱼说:“没有人知道我在流泪,因为我活在水里。”水说:“我知道你在流泪,因为我活在你的心里。”我们常常容易忽略身边的一切,殊不知,最熟悉的地方也有着最美丽的风景。
请以“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