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期末试卷题(2)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期末试卷题答案
1.答案:B。解析:A、绯(fēi)闻 浸渍(zì) C、敛裾(jū) 框 (kuàng)架
D、鱼鳔(biào) 团箕(jī)
2.答案:D。解析:A、寥若晨星 B、婆娑起舞 C、消弭
3.A
4.B(“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也用于比喻境遇悲惨凄凉。A “如数家珍”的释义是“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物十分熟悉,句中各种手工艺品本身就杨默的“家珍”,不能说“如数家珍”。 C“差强人意”指勉强使人满意,此处不合符语境。D“林林总总”形容众多,此处不符合语境。)
5.A(B“目睹代表日本签字”中“签字”缺少主语;C“抚摸欢鸣”搭配不当;D两个约数词不能同时用在一个语法结构中,删去“接近”或“左右”。)
6.C “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批判”错,巴金对觉新这个人物含有深深的同情。
7. B。解析:注意与“原野间绿阴沉沉”的照应,“有的刚刚插下了秧”与“有的尚未插秧”之间的逻辑关系。
8.D “四条腿爬行”是自然状态、原始社会的形象化描述,这句话幽默中有讽刺的意味。
9.A 是卢梭的观点,伏尔泰先承认是为了后面的反驳。
10.C A项“对人们不会产生多大影响”错,文中说不可能使人们“改弦易辙”。B项,伏尔泰没用柏拉图的事例,且用伽利略、维吉尔、薄伽丘的事例,目的各不相同。D项,从文末可看出伏尔泰态度平和、谈吐文雅,“颇似鲁迅杂文之风”“‘匕首投枪’式的驳论文”错。
11.C (例句,坚持正义,名动。A东进,名动;B焚烧,名动;C成簸箕状,名状;D灭族 ,名动)
12.A(A均为转折连词;B第三人称代词,代他们的,指六国的/代词,那些;C句末语气词/兼词,由此;D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介词,比。)
13.B(A判断句, B与例句均是被动句,C省略句,D宾语前置。)
14.B(A“剖析了韩、楚、魏三国”错,是“齐燕赵”三国;C“这一观点和甲文作者的观点相同”错,甲文的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D“讽谏”后的内容应互换。)
15.①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而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郡邑,可惜它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共3分,其中“洎”、“终”、“被动句式”各1分)。
②如果以偌大的天下,而自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那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共3分,“定语后置句式”、“下”,“故事”各1分)
16.(1)①杜诗写细弱婀娜若妙龄少女柔软腰肢的柳枝被狂风折断,饱含美被摧残(人才被扼杀)的同情。②刘诗写杨柳枝最先用一片翠绿迎来春光却招来了春风的嫉妒,意在批评妒贤嫉能的社会环境。
(2)第三句的“只缘”来了一个强烈的转折。前一联写杨柳枝一片翠绿最先迎来春光,表达诗人喜悦之情,第三句诗人情感由喜而忧,写杨柳枝多情柔美,却招来春风的嫉妒。这一转折使全诗主旨实现了一次升华。
17.(1)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
(2)其叶沃若 无食桑葚
(3)暧暧远人村 鸡鸣桑树颠
(4)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5)而又不随以怠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8.①“户户垂杨”处处可见;②与名胜相伴,仪态万方;③性情柔美,亲切可人;④看似柔弱却坚韧,洋溢着清气;⑤受文人墨客喜爱,有文化气息。(每点1分,共5分。)
19.①比喻。如:“堤柳夹岸,就像眼的一圈茸茸的睫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堤上杨柳浓密纤长的特点。②拟人。如:“这棵柳揽了那棵柳在耳语,一忽笑得腰弯了几弯,逗引得其他柳也跟着笑。”赋予春柳以人的思想感情,写出了杨柳在春风中舞姿婆娑的动态美。③顶真。如:“水升腾着烟,烟袅绕着柳,柳撩拨着水。”写出了水、烟、柳密不可分的关系,句式整齐、环环相扣,格调清新。④引用。如:“济南人爱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突出了“柳”对于体现济南城市风光特点的重要性,又增添了文章文化底蕴与感染力。(每点2分,共8分。 )
20.①文章援引了李清照童年大明湖畔赏柳、辛弃疾咏柳伤国恨、曾巩改造大明湖之事迹,叙议结合,写出了明湖春柳与文人名士的密切联系,增添了明湖春柳的人文气息和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感染力;(3分)②文章还引用了“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杨柳春风万方乐极,芙蕖秋月一片大明”等词句既写出了明湖春柳的仪态万方,也表达出作者对大明湖及其春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3分)
21.D、E(5分)(D、“他对大明湖的感情最深”于文无据;E、错在“以作者游踪为序”,应是“以时间为序”。)
看过“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期末试卷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