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如何打造高效能课堂

时间: 燕妮2 课堂学习

  如何打造高效能课堂

  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深刻的问题,每一个授课老师可能都有自己的见解,本文根据笔者教学经验,探讨了如何通过"备"在课前,"精"在课上,"思"在课下来提高课堂效率.

  自学

  教育是主体间的行为,教学也是。但学习和发展都不是“主体间”的行为,而是“主体性”行为。

  主体性行为意味着:第一,只要主体不参与,学习就没有发生。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他的第一责任不是完成认真听讲、记笔记等具体的学习行为,而是从内心产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提供主动参与的持续内驱型动力。第二,任何主体性行为,都必须付出时间成本。教师,甚至学习者本人都要学会等待和陪伴。凡是不愿意付出时间成本的主体性行为,无论动机如何,都将是揠苗助长。第三,作为主体间行为的另一方必须明确,自己只是学习发生的外在条件,你可以帮助他但绝不能代替他。因此,教师的第一责任不是把知识讲深、讲细和讲透,而是唤醒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教育和教学都是极其特殊的主体间行为,外在条件并不是越多越优越好,无论是量和质,都适度即可。当前中国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外在干预过度!高效课堂追求的是——适度。第四,学校提供的所有外在条件,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学习行为才能被利用。所以,从本质上讲,所有的学习都是自学,教师的教不过是自学所需众多外在条件之一而已。我们主张的无限放大自学,本质上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其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

  展示

  充分展示是高效课堂的特色和一大创举。

  通过展示,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提高学生情商的同时,让学生内心充满了正能量,为自己建立起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通过展示,也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开始悦纳自己,建立自尊和自信;通过展示,还可以让教师发现与众不同的学生个体,从而建立对每个生命个体的理解和尊重,把“相信学生”落在实处。与此同时,展示过程又常常伴随着倾听、质疑和自我矫正,这是学习者必须具备的素养、习惯和能力,是让人走向理性、融入群体、培养未来优秀公民的根本途径。

  展示,在高效课堂教育学里,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体。强调展示的手段性,主要适用于高效课堂创建初期的学校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课堂;突出展示的目的性,主要适用于高效课堂创建进入高级阶段和小学高年级的课堂。但是,无论哪个阶段(小学哪个年级),展示作为手段性和目的性的两面都始终存在。因此,没有展示、展示不充分或者展示流于形式的课堂,都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展示分为小展示和大展示,简称小展和大展。小展,即小组内部的展示;大展,即小组之间的展示。高效课堂创建初期(或小学低年级),尽量多用大展,小展甚至可以当作大展的准备阶段(俗称“备展”);高效课堂创建的中高级阶段(小学中高年级),要逐渐压缩大展,放大小展,追求课堂的立体化推进;凡是能够实现没有大展的高效课堂,其实就是无师课堂。

  展示内容的选择可分为全部内容展示、正确部分展示或错误部分展示三种。如黑板、时间资源足够,学生板书能力够强,我们提倡内容的全面展示;创建高效课堂的初期学校,如果不能实现内容的全面展示,可选择展示正确;进入中高级阶段则建议选择展示错误。因为,凡是在展示错误中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高效课堂,其学生内在动力机制的价值取向已经指向了个人的发展,即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培养学习型人才的价值追求。

  许多学校把小展、大展与对学、群学、检测分为课堂流程的不同阶段,其实没有必要,因为对学、群学中既包含了小展和大展的部分内容,也有检测的功能。建议大家认真研究“循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有效矫正。

  学情

  高效课堂主张用“新三本”替代“旧三本”,即用“以人为本”替代“以知识为本”,用“以生为本”替代“以师为本”,用“以学为本”替代“以教为本”。“新三本”分别代表高效课堂教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效课堂建设的三个“总开关”。

  “新三本”中提到“以学为本”,也即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本,也就是以“学情”为本。

  其实,在应试教育的课堂情境下,教师在备课时也强调备学情。既然都关注,那么高效课堂关注的学情与应试课堂关注的学情有哪些不同呢?差别就在于,由于意识、途径的不同,导致教师了解的学情和真实学情存在误差。应试课堂关注的学情是教师主观判断的,是静态的、总体的、模糊的;高效课堂关注的学情是师生通过课堂流程设计从客观现实中统计的,是动态的、个体的、清晰的。

  高效课堂的学情调查要求全面、客观、及时、差异(包括个体之间及各类型组织之间的差异),从流程设计上确保学情的全面、客观、清晰和差异性得到落实。比如,在“五步三查”模式中的“三查”,就是教师掌握学情的三个关键节点,在“三查”的间隙,通过展示、交流、反馈等学习行为的可视化、可听化,保证教师对学情的及时掌握。

  是“霸权”还是“主导”,就看教师对学情掌握的真实性如何。

  组织

  高效课堂既强调组织的作用又限制组织作用的过度发挥。

  高效课堂创建之初,我们十分强调组织的作用。原因有两个:第一,传统课堂,只是一味地强调教师对课堂的绝对占有权,这其实加大了教师对课堂管理的难度。这种课堂,不仅学生学得辛苦,教师也缺少幸福感。第二,高效课堂创建初期,最重要的任务是唤醒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一个个体放在一个紧密型组织里,因为,人天生需要组织。

  我们强调组织建设,就是利用组织,把学生间的影响力充分挖掘出来。任何学生个体,在潜意识层面都存在竞争意识,利用这种竞争意识,可以让学生在维护团队的名誉和利益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与此同时,学生组织对课堂的介入,大大分担了教师对课堂的管理责任。而学生的精彩会让教师享受到课堂带来的情感体验和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油然而生。

  高效课堂的组织共分五个层次,从小到大分别是对子组织、小组组织、班级组织(教研组组织)、年级组织、学校组织。切记,没有下一级优秀组织,上一级组织对个体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没有上一级优秀组织提供环境,下一级组织的效能和持续性等都将很快陷入困局。许多课改学校,仅仅关注小组的组织建设,红火一阵子后,很快进入了发展瓶颈期,就是由于组织建设的体系性问题没有解决好。凡紧密型组织,其强大的核心凝聚力一定来自于其自身的组织文化。文化,既是一个群体的共同价值追求,也是这个群体共同的生活方式。教育是使人高尚的事业,教育组织的文化,必然具有鲜明的、抑恶扬善的价值追求。所以,我们主张,学校是至善之地,教师是至诚之人,教育是至真之事。高效课堂的组织文化,必须符合上述三个特征。

  无论大小组织,其组织文化建设的方略大抵相同——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关键,行为文化是过程,精神内化是标志,灵魂境界是高度。这其中,行为文化内化的过程是最漫长、最烦琐、最乏味的反复过程,也是组织建设中最考验信念、策略和执行力的重要一环。

  对于高效课堂渐入高级阶段的学校,更要强调限制组织作用的发挥。

  为什么限制?因为任何社会组织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组织中,个体会受到最大的影响,较为迅速地实现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心智共生;另一方面,个体强大的组织中,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会受到限制。教育是为了成就每一个个体,优秀的教育不能对个体的发展有任何压制。因而,教育组织不能过于强大。所以,高效课堂发展到高级阶段,组织建设趋于弱化,进入杜郎口中学主张的“课堂‘无’师”“管理无为”的境界。

  人学

  “高效课堂”这个名称,很容易引发歧义。如今,高效课堂已呈燎原之势,作为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原创者,我们有必要再来进行一次正本清源。否则,浮躁的望“名”生义,功利的随意解释,会严重误导众多高效课堂的追随者和实践者。需要明确的是,仅指向于课堂的高效,不是高效课堂;仅有技术植入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凡是把高效课堂理解为一种教育流派的,也不是高效课堂。

  要想准确理解高效课堂,先要准确理解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首先是人学,而我们认为,教育就是人学。教育应该从人性出发,依照人性去发现人、解放人、发展人、成就人,最终使人成为人。

  教育是人学,意味着教育就是人对人的影响,教育只发生在人和人之间,而不是发生在人和物之间。教育改革终究是人的改革,而不是物和术的改革。物和术可以改良教育,但无法改变人和教育的本质。人对人的影响意味着好的教育只发生在平等的生命之间,教育是主体与主体间的互动和交流,这意味着教育的结果不取决于任何一方,所以教育并不万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能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育是人学,意味着学校的产品不是课堂,不是课程,更不是学生,而是育人的环境。学校更像母亲的子宫,为所有孩子提供最好的孕育环境。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最好的发展,是学校的责任。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而这样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是人学意味着,人,才是学校最重要、最伟大、最深刻的课程。所以我们主张,研究儿童,是教师最重要的课程;研究教师,是校长最大的课程。

  教育是人学,意味着对三维目标的重新定位。高效课堂必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教育目标的第一位,所以,我们把“生命的狂欢”放在“知识的超市”前面。只有这样,教师心里才会有人,校园里才会有人,教室里才会有人。

  教育是人学,意味着教育的导向和深度都必须直达内心。那种只强调动脑的教育,是浅层次的(手段性的);而动心的教育,才是深层次、目的性的正教育。所以,教育从最根本上讲,必然是心性之学。

  评价

  评价,在组织建设的灵魂、体制、机制三要素中,属于机制运行的关键部位。评价,在组织文化的建设中,又属于在灵魂引领、制度约束下以文化人的关键要素。可见,评价在高效课堂建设中的重要性。

  评价,最终体现在学校课改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上。评价的作用很像汽车的方向盘、油门和刹车。方向盘,时刻校正课改方向,选择最佳的发展路线;油门,时刻提供课改动力,让发展具有持续性;刹车,对一些严重错误及时否定,防止课改走错路,规避不必要的高风险。

  高效课堂的评价体系建设按群体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对学生学习、发展行为及效果的评价;其二是对教师教育教学、个人发展行为及效果的评价。教师和学生评价的团队总和,可用于对各组织负责人的评价。

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