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高效能课堂(2)
对学生的评价,其评价要素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行为过程部分,二是学业结果部分。我们主张,凡是开展高效课堂建设的学校,要形成两套关于学生的发展评价系统,其一为行为成绩(成就),其二为学业成绩(成就)。两套评价系统,在团队层面上很快就会呈现出高度正相关性;在个体层面上,时间越久,正相关性越强。两大成绩正相关性的事实,可以改变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学业成绩的根源性认识,有利于学校课改的推进。
行为部分的评价依据是《学生学习常规》与《校园日常行为规范》。学业结果的评价很简单,就是考试成绩(可细分为课堂成绩,检测成绩,各类考试成绩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效课堂在课堂内对学生的评价必须使用激励性评价,在其他场合可以使用约束性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可沿着教学行为和结果及专业发展行为和结果进行。教学行为的评价分为《导学案》评价(由学校学术委员会负责),《课堂教学常规评价》(由学校教务处负责)与《课堂效果评价》(由课改督查室负责)。教学行为评价遵循团队优先原则。教师教学结果,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体现,与传统课堂一样,不再赘述。教师专业发展行为及结果评价,主要表现为“教师公开课(试水课、过关课、优质课、示范课等)”、“小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论坛表现”、“发表课改研究文章”、“获各项业务方面的荣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间互评”等方面,各学校可以视校情选择关注点,确定评价密度。
流程
流程,也可以说是模式的一种简称。这种表述方式,更加突出了模式中行 为事件随时间的分布及关联性。
流程不同,模式中的人物地位将不同。现在,人人都懂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最高效的学习,一定只发生在学生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可遗憾的是,传统课堂用流程这个隐形的控制工具,牢牢地把学生禁锢在了被动地位上。高效课堂,从流程入手,打破牢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所谓的“教师蹲下去,学生站起来”,只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之一,要想让学生真正站起来,学生必须具备与教师深度交流的能力。而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唯一标志是,在进入课堂时,学生与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能够做到具备基本相同的认知背景,实现进入课堂前,师生对本节课交流内容的信息基本对称。而要实现这一前提,必须改变传统课堂的流程,把学生独学、对学前置。
所以,无论哪所学校采用何种高效课堂模式,其流程的基本特征就是“学习前置”,这一点与传统课堂有鲜明的区别,因为传统课堂都是后置式课堂。
高效课堂流程设计的第二个特征是将学习分为两种学习态(第一学习态和第二学习态。所谓第一学习态是指有组织、有目标、有检查的学习状态,比如课堂内部的学习状态。而第二学习态,正好相反,在没有组织、没有明确目标、没有考核要求的情况下,自发产生的学习状态,比如飞机、地铁上的自主阅读等)。用第一学习态产生的情感力量去激励学生产生第二学习态;反过来,用第二学习态产生的认知背景和能力去推高第一学习态的学习质量,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如果大家理解高效课堂的全流程学习模式,高效课堂的“课”和“堂”就可以分开,“课”是学业概念,以内容为载体,“堂”是空间概念,是师生共处的地方。
高效课堂流程设计的第三个特征,就是三段式:堂前、堂中、堂后(也有的说成课前、课中、课后,这是在用旧概念解释新理念)。
再向下谈,就是具体的课堂流程了,截至目前,在全国各地实行的高效课堂流程不下上百种,在此不一一介绍。只要符合上述一二三个基本特征,就可以实现高效课堂。
导学案
高效课堂必须使用导学案,这是由高效课堂的性质决定的。高效课堂是人本、生本、学本的课堂,要想真正实现这三本,必须有两个前提:其一,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主体关系,我们称之为高效课堂的情感前提;其二,学生在与教师“相见”之前,必须建立起师生对本节学习内容相同或相似的认知背景,我们称之为认知前提。教材似乎也具备此功能,但是教材的编选面向全国,不可能为某一学校的某一班级进行设定,学生没有选择权。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经过选择、能看懂、恰当的学材——导学案。
有人会说,作为高效课堂的旗帜,杜郎口中学早已取消了导学案,而这里却谈必须使用导学案,这不是矛盾吗?其实,这只是对杜郎口中学与导学案的误读。因为杜郎口中学的导学案,已内化于每一个学生心中。
在这方面,杜郎口的先进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实现了将导学案内化于师生心中的超越。导学案是教师或学生依据课标和学情,对教材内容的程序化解析。教师可以做,学生也可以做;第二,由于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具备了对教材的解析能力,这就意味着实现了导学案的个性化,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制定更适合自己的导学案,从而解决了“大一统”的导学案对部分学生有所限制的问题。
导学案“编”无止境,是一种创作。但是导学案的编写没有必要十分复杂,也不一定非要教师编写不可,经过培训,学生完全可以胜任此任务。
遵循以下三大原则,就可以编写出不错的导学案:第一,主体性原则;第二,知识的问题化原则;第三,问题的层次化原则。第一个原则决定了导学案与教案的本质不同。第二个原则决定了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习得知识的方式和途径不一样:表层的不同是指通过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还是被动接受理解知识;深层的不同还在于,知识问题化的核心是重走知识的发现之旅,其源头是生活,而传统课堂问题的源头是知识本身,问题是为理解而设,不是为发现而设,因而也就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问题化。第三个原则遵循了高效课堂的三大内在逻辑,即学生学习发展逻辑,知识内在逻辑和课堂发展逻辑。
由三大原则可知,没有任何学校的导学案会同时完全适用于其他学校,因而导学案也就无法大量地统一印刷发行。
关系
关系决定性质。不同社会组织的性质,一定是由其成员间不同的关系决定的。
高效课堂是与应试课堂性质不同的课堂,高效课堂代表的教育,也必然与应试教育截然不同。我们完全认可,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师生关系中。但在高效课堂里,还有另一个“师”,那就是同学。所以,高效课堂要求建立两对平等的“同学”关系,一是师生的“同学”关系,二是学生之间的同学关系。学生之间的同学关系,建立起来比较容易,只要把其他同学当作合作伙伴,让“同学”这个词变成一种学习方式即可。难度较大的是建立师生的“同学”关系,这涉及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教师,都是在压抑中成长起来的,今天好不容易熬到了“尊”位,还没好好享受支配的快感,却又要像曼德拉、甘地一样,放弃驾驭的权力回归平等中,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做高效课堂的教师,就要有这样的胸怀,蹲下来,建立起与学生同学习、共进步的平等关系。最终实现“生亦师,师亦生”、“学生在教中学,教师在学中教”的无差别一体化状态。
反思
高效课堂强调两个反思,一是学生的反思,二是教师的反思。叶澜教授曾 说,反思三年成名师。我们认为,反思不仅是学业(专业)成长的最佳方式,更重要的是,反思也是人的觉悟途径和一种高贵品质。
最简单的反思,是对过往的回忆和总结,是对经历的一种复盘和琢磨。复盘和琢磨,是对自己的反复阅读,可以让经历者在过去的经历中收获到更多的感悟。
高效课堂要求的反思,还不仅仅是这些,要求反思者具有对自己思维的再思维能力。不是过去经历的简单重现,而是要求觉察当时自己的思维方式,从中寻找自己在思维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或优势。
学会反思,并养成反思的习惯,也是君子之行。古语曰,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常常反思自己的人,必然不会怨天尤人,必然能够担当责任。所以,我们认为,教师也罢,学生也罢,一定要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学生反思一般在课后进行。教师的反思也在课后进行,要求每节课后,必须在课堂“台账”上梳理出自己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