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的高中学习经验(3)
超前学习要循序渐进,慢慢来,不要着急,一点一点地往前学。给自己定一个每天要学习的量,能把当天学的一点搞透就行了。贪多是超前学习的大忌——看到新鲜的东西,觉得好,想一下看到后面去,结果前面的没有搞透,后面的就看不明白了,这样毛毛躁躁囫囵吞枣是不能持久的。学习如上楼梯,你一步一步踩实了往上走其实并不累,你想一下跨好几个台阶就会很辛苦。就像我自学的时候,一天才看15-20分钟,每天看一节,结果一个月就把极限、微分和积分看完了。为什么这么快呢?一是因为前一天学得透,所以第二天学新的不费力;二是因为学的时间虽然只有15-20分钟,但是上课还得上数学上物理,有时候有的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刚刚好课堂上提到什么问题,正好触发自己的灵感,两边的问题一碰撞,结果都解决了。
超前学习的第二点是尽量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自己弄明白的就不要问老师同学,自己实在没有办法解决的才请教别人。学习的能力其实也是一步一步培养的,简单的问题你不自己解决,碰到稍微难的问题你就没有解决的能力;简单的问题有意识地自己解决,渐渐地,稍微难点的问题你也能自己解决了,再往后你就能解决很难的问题了——最后别人会很惊异:为什么你的学习能力会比别人强那么多?所以初中的时候我啃下那本数学竞赛教材的时候,畅快的感觉就好像任、督二脉被打通了——原来我可以单凭自己的力量系统地学完这么难的书,从此以后碰到再艰深的书我都不怕了。
超前学习的时候还要学会领略超前学习的美妙感觉,这有时候比功利的因素更能激发你的学习热情。当时自学到高三数学的导数部分的时候我那个爽啊,脑海里高中物理里面力和运动部分的知识、函数的切线、高阶等差数列的知识等等一下全部涌上来,激烈地交流碰撞,最后如同融入到血脉里一样。学到微积分的时候就更爽了,在准备物理竞赛的时候碰到的一系列疑难的问题一下子全部脱去了面纱,眼前豁然开朗;原来零零散散收集来的技巧像珍珠一样连成一串。当时若不是夜深了,简直就要手舞足蹈了。
11、善于利用寒暑假的时间
寒暑假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如果浑浑噩噩地度过太可惜了。高一高二的寒暑假大概加起来有100多天,按100天算,如果每天学6小时你就比别人多学600小时,这600个小时可以让你多学很多东西。在寒暑假学什么合适呢?1、超前学习或是搞竞赛,尤其是搞竞赛,因为竞赛的书比较难啃,有时候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很多时间,寒暑假能拿出大块的时间。而且一本书够你啃一个暑假,你可以不必为了不浪费时间而花钱买很多书。2、读诗词曲赋。做题做累了,信步清吟,自娱自乐,怡情养性,又不会因此影响到同学,岂不是很好?3、学英语背单词,理由和上面差不多。然而我们再算算时间:1天24小时,8小时睡觉,2小时吃喝拉撒,2小时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6小时学习,那也还剩下6小时。剩下的6小时还可以做很多事,勤奋的同学可以再花一些时间在学习上,不想学习的同学也可以追追肥皂剧,看看闲书,学学下棋什么的。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寒暑假岂不是既充实又滋润?平时在学校的时候我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处于全班的中等水平,但是我从初二到高三,我每个寒暑假都在用功——这是我为什么比别人跑得快的原因——其实我一直在偷跑。(我的情况稍微特殊,寒暑假每天要帮家里干活、帮妹妹和邻居小孩义务补课,所以留给自己的时间每天不过3小时,但这些时间利用起来也很了不得了)
12、学习一定要注意各个科目之间的平衡
这种平衡并不要求做到各科平均,而要求你任何一科都不能太弱,都要过得去,在此前提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质、能力有所侧重。其实各科大致平均一点是有好处的,因为我们在任何一科所花的精力获得的分数上的受益都基本是递减的,也就是说某天某科你在考80分的时候可能花十个小时可以多考1分,但是在你考120分的时候可能你要花20个小时才能多考一分,而这20个小时如果花在其他科上可以让你在该科多考3分。尤其是在你们要恢复采用原始分记成绩的情况下,这一点更明显。但是,这也只是大致的情况,也有可能你某一个越学越容易学好,同时如果一门功课特别拔尖对你的自信心等方面的益处也不可忽视,所以也不要太追求各科的平均用力。要自己学会把握尺度。
13、同学之间一定要相互交流,这样对大家都有极大的好处。
高一第二学期初,我数学考试考得很差,余志平告诉我那套《数学专题研究》很好,就这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在后面几个单元我就在那套书的帮助下赶上来了。所以大家在学习上不要“藏私”,碰到好的书,好的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要和大家分享,大家多交流,就能让每个人都少走一些弯路。在这样做的时候,不要担心自己共享了自己的资源而别人不肯共享,自己这样就吃亏了。要知道,“吃亏是福”,上天从来不亏待老实人,肯于吃亏(非在原则问题上)的人绝对不会吃亏。如果你肯敞开心胸对人,必然也会有人如此对你,你们直接互相帮助必然会走地更顺畅,实力增长得更快,而那些一心想占便宜的人会被自然排斥出这个群体,最终封闭在自己那个阴暗的小角落里。
事实上我一直设想过这么一个同学间互相交流的模式:Q中每天下午第三阶课一般用来自习,其实我觉得这节课可以拿出10-20分钟加以好好利用,让有意的同学上台讲小课,讲的内容是什么呢?有以下几个主题我觉得不错:1、可以讲讲当天老师讲课的内容中自己觉得老师没有讲到或是没有足够强调的地方。比如说,我觉得老师讲的某个知识点理解起来困难,我这样讲这样理解更好;比如说,老师某个地方一带而过,但是我认为很多同学会在这里遇到问题,我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告诉大家;比如说,老师讲的习题其实有更巧妙的解法……事实上很多时候学生可以在这方面比老师讲得更好:首先学生是在老师讲的基础上再讲,已经是“站在老师的肩膀上”;其次,学生比老师更能切身体会学习到学习中的疑难点;再次,学生做的练习里面的题集中起来是海量的,老师不可能有精力把这些题目都看到。2、可以讲自己看了什么很好的书,向大家介绍这书特点是什么,好在那里,怎么看才好,自己看完以后有什么特别的体会。3、可以讲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学习的途径,比如告诉大家可以学哲学或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在图书室怎么可以找到这方面的书,比如告诉大家某个网站可以找到很好的竞赛训练的教材,等等。
这种模式存在一个困境是很容易因为操作问题而流于形式,所以一方面要坚持足够的时间让大家形成习惯,另一方面启动也很重要。在开始的时候老师其实可以亲身参与进来,还可以鼓励成绩好的同学带头——毕竟成绩好的同学资源比较丰富,也更自信。但是不能忽视成绩没那么好的同学,因为成绩没那么好的同学手头也有很好的资源,大家都参与进来是非常重要的。
14、扩大知识面
扩大知识面是很必要的,它有几个好处:1、完善知识体系,增强理解能力。一个人的知识面广对增强理解理解能力这一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很有好处的,因为知识体系比较完善的人善于对新的知识进行分类,找出知识纵向和横向的关系,从而更快的吸收新的知识——这是在心理学上有依据的。2、交叉学科的优势。一门的学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有时候会对另一门学科有相当大的借鉴作用。就像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引入数学思想研究语言学,一下子极大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他自己也一下变成了顶尖的语言学家。3、找到有价值的知识领域的途径。很多领域你不接触甚至不知道有这么一个领域存在,或是因为对其不了解而产生不了兴趣,而一旦你对这个领域有个粗浅的了解,你就会发现这个领域是如此的有趣而又有价值,而如果你没有在知识的世界里面溜达的习惯,也许你一辈子也没有办法见到这唾手可得的宝藏。所以,在术业有专工的基础上,没事也可以看看一些跟自己的学习看起来没有上面相关的书,说不定随手就捡块钻石呢?(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心理……)
15、循序渐进地学习,是学习任何知识的不二法门。
其实“循序渐进”这个词源自朱熹的《读书之要》“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句。大家开始读书都是泛泛地读,读得多了就有了目的性,开始熟读,把精力重点放在某些方面,最后就读到想到书中的幽秘细微之处,咂摸出书中的妙处。不管文科理科都可以沿这种由浅而深、由粗而精的思路去学习。有时候学的东西因为自己没有达到这个深度而不理解,要学会有意识地先在脑袋里存着,有时候问题不经意间就由于“触类旁通”之类的原因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