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化学试卷(4)
6.下列整理归纳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B.酸、碱中一定都含有氧元素
C.同种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气体一定比液体大
D.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常见的溶剂;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溶液、浊液与溶解度;物质的分类;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A、根据常见的溶剂,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
【解答】解:A、溶液中的溶剂不一定是水,也可能是酒精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中一定都含有氧元素,酸中不一定含有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同种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气体一定比液体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特征、酸与碱的概念、常见的溶剂、分子的基本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分析图判断关于氧元素的相关信息正确的是( )
A.氧原子的质量为16.00g B.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C.氧为金属元素 D.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错误.
B.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示结构示意图中,电子数>质子数,所以不是氧原子,故错误;
C.由氧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气”可知,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D.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氧的原子序数为8,所以氧原子的核内有8个质子,故正确.
故选D.
看了2017年中考化学试卷还看: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8.化学学习小组做实验时,记录了下列实验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色的火焰,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于水可得到浅绿色溶液
D.电解水时,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电解水实验;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根据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于水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氧气浓度不够,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没有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于水可得到紫红色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电解水时,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生成的气体的体积比.
9.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化学为化合反应
B.丙一定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此反应中乙物质和丁物质的质量比为3:2
D.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甲的2倍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据此分析.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丙的质量为:X=10g+10g+10g+10g﹣(12g+4g+14g)=10g,故乙为反应物,甲、丁为生成物,丙可能为催化剂,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A、乙为反应物,甲、丁为生成物,丙可能为催化剂,该反应为分解反应,错误;
B、丙可能为催化剂,错误;
C、此反应中乙物质和丁物质的质量比为:(10g﹣4g):(14g﹣10g)=3:2,正确;
D、无法确定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错误.
故选C.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0.归纳与反思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下列各项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常见气体的用途;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硬水与软水;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金属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物质的鉴别题;化学知识生活化;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与生活;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氧气的助燃性、熟石灰呈碱性以及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进行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根据甲醇的毒性进行分析;
C、根据软水和硬水的鉴别方法、汽油和酒精是优良的有机溶剂、黄金和假黄金的颜色分析;
D、根据物质的构成进行分析.
【解答】解:A、氧气有助燃性但不能燃烧,所以不能做燃料,故A错误;
B、浓硫酸占到皮肤上应用弱碱性溶液冲洗不能用强碱氢氧化钠;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用工业酒精勾兑的酒中含有甲醇能使人中毒;故B错误;
C、软水和硬水的鉴别方法是使用肥皂水,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汽油和酒精是优良的有机溶剂,圆珠笔油能溶解于汽油和酒精;真黄金和假黄金颜色相同,不能鉴别,故C错误;
D、金属铜由铜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氯化钠由Na+和Cl﹣构成,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化学知识考查必是热点之一.
11.不用外加试剂,下列溶液被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是( )
①FeCl2 ②NaNO3 ③MgCl2 ④NaOH.
A.①②④③ B.④①③② C.③①④② D.①④③②
【考点】酸、碱、盐的鉴别.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不加其他试剂,则首先根据物质水溶液的颜色进行鉴别,然后将鉴别出来的物质与其他物质混合,根据反应的现象进行鉴别.
【解答】解:氯化铁溶液为黄色,首先将氯化铁鉴别出来,然后将鉴别出的氯化铁向其他三种物质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沉淀,将氢氧化钠鉴别出来,再将氢氧化钠向剩余的两种溶液滴加,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将氯化镁鉴别出来,剩下的是硝酸钠,观察选项,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结合物质间的反应及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不用其他试剂,就能将组内物质鉴别出来,首先需考虑物质的颜色,然后将鉴别出来的物质与其他物质混合,根据现象的不同加以鉴别,若物质都是没有颜色,则让溶液之间两两混合,根据不同的实验现象加以鉴别.
12.如图所示图象能正确反应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A.
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B.
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
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
D.
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酸碱溶液的稀释;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A、根据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开始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不变进行解答;
B、根据氢氧化溶液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当硫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溶液再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进行解答;
C、根据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铝,所以镁反应放出氢气的速率快,但是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是铝多进行解答;
D、根据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溶液的酸性不断减弱,pH值不断增大,但是溶液的pH值不会等于7进行解答.
【解答】解:A、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开始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不变,故A正确;
B、氢氧化溶液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当硫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溶液再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所以开始没有沉淀生成,故B正确;
C、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铝,所以镁反应放出氢气的速率快,但是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是铝多,而不是镁生成的氢气多,故C错误;
D、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溶液的酸性不断减弱,pH值不断增大,但是溶液的pH值不会等于7,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此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分析各个反应的过程,并结合图象分析问题,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帮助.
13.要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不合理的是( )
A.N2(O2):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
B.NaCl溶液(NaOH):加入过量的H2SO4溶液
C.CaCO3(CaCl2):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KCl溶液(K2CO3):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NaOH能与过量的H2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钠、硫酸(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aCl2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K2CO3能与适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B.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4.下列离子能在pH=2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Cl﹣、NO3﹣、K+、Na+ B.SO42﹣、NO3﹣、K+、OH+
C.CO3、SO4、Mg D.NH4、Cl、OH、K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pH为2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pH为2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
A、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B、OH﹣与酸性溶液中的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CO3与酸性溶液中的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OH﹣与酸性溶液中的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NH4+、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2﹣2﹣++﹣﹣+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是在酸性溶液中共存.
15.将一定质量金属X的粉末放入盛有Fe(NO3)2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映后溶液呈无色;继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AgNO3溶液,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浅绿色滤液和滤渣.根据实验分析,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
A.金属活动性顺序:X>Fe>Ag
B.滤液中一定含有X的阳离子和Fe
C.滤渣中一定含有Ag和Fe
D.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可能产生白色沉淀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会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会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
A、将一定质量金属X的粉末放入盛有Fe(NO3)2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X比铁活泼,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AgNO3溶液,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浅绿色滤液和滤渣,铁比银活泼,所以金属活动性顺序:X>Fe>Ag,故A正确;
B、滤液中一定含有M的阳离子和Fe,故B正确;
C、铁可能刚好与硝酸银反应,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Ag,可能含有铁,故C错误;
D、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所以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可能产生白色沉淀,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前金属可与盐酸反应,前面的金属才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铁在置换反应中生成亚铁盐,溶液显浅绿色.
下一页2017年中考化学试卷的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