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化学试卷(5)
二、填空题
16.用化学用语表示:
(1)三个氮原子 3N .
(2)两个铝离子 2Al3+ .
(3)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Ca .
(4)乙醇的化学式 C2H5OH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写出其元素符号即可.
(4)根据常见有机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三个氮原子表示为:3N.
(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铝离子可表示为:2Al.
(3)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其元素符号为:Ca.
(4)乙醇的化学式为:C2H5OH.
故答案为:(1)3N;(2)2Al;(3)Ca;(4)C2H5OH.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原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根据如图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表示在t1℃两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b ═ c(填“>”、“<”或“=”).
(2)t2℃,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 b>a>c .
(3)t2℃时,50g b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75g .
(4)b中含有少量的a,若要提纯b,可采用 降温(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结晶的方法. 3+3+ 20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压轴实验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根据曲线中交点的含义考虑;(2)根据饱和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考虑;(3)根据t2℃时,b物质的溶解度考虑;(4)根据固体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考虑.
【解答】解:(1)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P点表示在t1℃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100%,所以与溶解度有关,因为t2℃,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是:b>a>c,所以它们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也是:b>a>c;
(3)t2℃时,b物质的溶解度是50g,即100g水中溶解50g,所以50g水中只能溶解25g,所以所得溶液质量为50g+25g=75g;
(4)如果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如果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蒸发溶剂.由于b得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比较大,所以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析出晶体.
故答案为:(1)=(2)b>a>c (或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知道了溶解度如何比较大小,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固体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
18.走进化学变化的微观世界,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如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A、
B、C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原子,据图回答问题:
(1)该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
(2)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置换反应 .
(3)由微粒构成的物质属于 化合物 (填“单质”或“化合物”).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1)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
(2)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3)根据微粒的组成来确定物质的类别.
【解答】解:由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各物质反应的物理数目关系是:
(1)由上图可知,该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2)该化学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基本类型中的置换反应.
(3)由微粒构成可以看出,该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故属于化合物;
故答为:(1)1:1;(2)置换反应;(3)化合物.
【点评】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才能对此类题顺利解答.
19.下列框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为大理石主要成分,F是黑色粉末,H是蓝色沉淀,如图是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CaCO3 ,D Ca(OH)2 ,F CuO .
(2)写出G+E→H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uSO4=Na2SO4+Cu(OH)2↓ .
(3)写出物质B的一种用途: 灭火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根据A为大理石主要成分,所以A是碳酸钙,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F和一氧化碳会生成B,所以B是二氧化碳,C是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D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F是黑色粉末,H是蓝色沉淀,G和E会生成H,所以G是硫酸铜,E是氢氧化钠,F是氧化铜,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加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1)A为大理石主要成分,所以A是碳酸钙,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F和一氧化碳会生成B,所以B是二氧化碳,C是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D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F是黑色粉末,H是蓝色沉淀,G和E会生成H,所以G是硫酸铜,E是氢氧化钠,F是氧化铜,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加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CaCO3,D是Ca(OH)2,F是CuO;
(2)G+E→H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Na2SO4+Cu(OH)2↓;
(3)通过推导可知,B是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
故答案为:(1)CaCO3,Ca(OH)2,CuO;
(2)2NaOH+CuSO4=Na2SO4+Cu(OH)2↓;
(3)灭火.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三、实验与探究
20.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 试管 .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
3
体发生装置是 A (填装置序号).
23 2KCl+3O2↑ ,选用的气
(3)实验室可用氧化钙固体与浓氨水在常温下混合制成氨气(NH3),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B (填装置序号).
(4)图中的C、D、E三种装置,均可用如图F装置代替,若用F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CO2、CO2从F装置的 b (填“a”或“b”,下同)导管口通入;若用F装置进行排水法收集O2,可先在F装置中装满水,然后将O2从F装置的 a 导管口通入.
(5)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成红色,加热后溶液又变成紫色.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加热后溶液又变成紫色的原因: H2CO
3H2O+CO2↑ .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熟记仪器的名称;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配平即可;
(3)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来确定制取装置;
(4)根据气体的水溶性和密度来分析;
(5)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解答】解:(1)仪器a是试管,故填:试管;
(2)如果用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配平即可.故答案为:2KClO32KCl+3O2↑;A;
(3)氧化钙是固态的,氨水是液态的,该反应在常温下进行,故填:B;
(4)欲使用装置F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则应从b端通入;欲使用装置F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将瓶中装满水,再将气体从a端通入.故填:b;a.
(5)碳酸不稳定,受热后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故看到由红色恢复紫色,故填:
H2CO3H2O+CO2↑.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第24 / 28页
21.氯气(Cl2)是黄绿色气体,水溶液叫氯水,把品红试纸(染有品红的纸)伸入氯水中,品红褪色.
【发现问题】氯水中的哪些成分能使品红褪色呢?
【查阅资料】氯气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其中,HClO的名称叫次氯酸,是一种弱酸,具有强氧化性.
【做出猜想】
猜想1:是氯水中的水使品红褪色的;
猜想2:是氯水中的 Cl2 使品红褪色的;
猜想3:是氯水中的盐酸使品红褪色的;
猜想4:是氯水中的次氯酸使品红褪色的.
【试验探究】
【实验结论】
综合分析判断:氯水中的 HClO (填化学式)使品红褪色,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红等有色物质褪色).
【反思】
(1)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1 价.
(2)氯水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HCl+AgNO3=AgCl↓+HNO3 .
(3)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先变红色后褪色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酸的化学性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本题通过实验探究分析了氯气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氯气的性质在初中教材中几乎没有介绍,只是提到了用氯气给自来水杀菌消毒.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和实验现象判断,能使品红褪色,具有漂白作用的是次氯酸;还要记住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以及盐酸中氯离子的检验方法和与指示剂反应的颜色变化.
【解答】解:【做出猜想】
第25 / 28页
猜想2:氯水是指氯气溶于水,既发生一个物理变化(氯气和水),又发生一个化学变化(生产盐酸和次氯酸),因此一共有四个猜想.故答案为:Cl2;
【试验探究】要证明猜想3不成立,只要把品红试纸伸入到盐酸中,现象是无变化就可以了,因此能使品红变色的是次氯酸.故答案为:把品红试纸伸入到盐酸中;
【实验结论】
综合分析判断:氯水中的HClO使品红褪色,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红等有色物质褪色).
【反思】
(1)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可以根据:+1+X+(﹣2)=0,解得X=+1.故答案为:+1;
(2)AgNO3溶液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稀硝酸.故答案为:
HCl+AgNO3=AgCl↓+HNO3
(3)因为氯水中有HCl和HClO,故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先变红色后褪色,因为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又能使颜色褪去.故答案为:先变红色后褪色.
答案:
【做出猜想】Cl2;
【试验探究】把品红试纸伸入到盐酸中;
【实验结论】HClO;
【反思】
(1)+1;
(2)HCl+AgNO3=AgCl↓+HNO3;
(3)先变红色后褪色.
【点评】本考点属于实验探究题,既有气体的性质又有气体与水反应后生成物的检验,还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综合性比较强.本题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结合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和酸的性质等知识来解决,还要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四、计算题
22.PX是1,4﹣二甲苯(化学式为C8H10)的别称.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有剧毒、易燃.2015年,某市PX项目发生爆炸并引起大火,PX项目又一次引起人们的热议.请计算:
(1)P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06 .
(2) 8 克的Na2CO3与1gPX含碳元素质量相等.
第26 / 28页
【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P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8+1×10=106.
(2)设需要Na2CO3的质量为x
x××100%=1g××100% x=8g.
故答案为:(1)106;(2)8.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某氯化钡样品23.1g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计算:
(1)过滤后得到沉淀多少克?
(2)原样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求D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
【分析】(1)根据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依据碳酸钠的质量进行计算;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原混合物中氯化钡的质量,然后计算氯化钡的质量分数;
(3)根据题中的数据计算反应后,溶液D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然后进行计算.
【解答】解:(1)设生成碳酸钡沉淀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参加反应的氯化钡的质量为z
Na2CO3+BaCl2=BaCO3↓+2NaCl
106 208 197 117
100g×
10.6% z x y
第27 / 28页
=
x=19.7g
y=11.7g
z=20.8g ==
所以过滤后得到沉淀是19.7g;
(2)原样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为:×100%=90.0%;
(3)D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故答案为:(1)过滤后得到沉淀是19.7g;
(2)原样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为90.0%;
(3)D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7%. ×100%=7%.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度不大,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1.2017年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卷及答案
2.2017年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提纲
3.2017年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2)
4.2017年初三上学期化学第六单元测试试卷
5.2016化学中考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