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常见答题模式集锦(4)
(7)咸潮
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成因:自然原因:①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河流)
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气候)
③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地形)
④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天文)
人为原因: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 ②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危害: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②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③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农业减产。
防治咸潮的措施:①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②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③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提高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制定骨干水库枯季调度管理办法;
④节约用水
(8)酸雨问题 (PH<5.6的各种降水)
形成条件:①有大量酸性污染物如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
②湿润的气候,降水多;
③山谷、盆地地形(如四川盆地)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④有逆温现象。
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酸雨带来的影响:① 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 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③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 危及人体健康。
我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贵州、湖南、江西、四川、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
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① 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
② 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③ 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
(9)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土壤次生盐碱化
成因: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势低洼;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十二、资源与能源
1.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资源开发(如山西能源开发等)分析思路:
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先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然后针对该区域的优势条件,针对性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2、渔场的区位因素(有利条件)
①大陆架宽广、海水浅,水温适宜,阳光充足,有利于生物光合作用
②入海河流或径流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
③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海水发生搅动或冬季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
④温带海区:季节变化明显,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上泛的海水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3、盐场的区位因素(有利条件)
①地形条件:有适宜晒盐的海滩——平坦开阔、泥质海滩
②气候条件:有适宜晒盐的天气——气温较高、晴日较多(夏季风的背风坡),蒸发旺盛。
③盐场最好布局在海水盐度较高的海区附近。
例:分析我国长芦盐场的区位优势:①位于华北平原滨海地区,盐场布局条件优越;②多泥质海滩;③春秋季晴天多、蒸发旺盛,且春季风力大;④接近天津盐化工基地,市场条件优越;
⑤技术条件和交通条件优越。
4、我国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2)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3)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一田湾等。
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4)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②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⑤国际石油价格上涨;⑥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5)调整措施:①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②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④加大能源勘探、开采,增加能源产量;①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⑤稳妥发展核电;⑥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⑦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⑧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⑨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⑩利用乙醇汽油。
(6)中哈输油管道的建没是两国双赢的结果。
①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②中国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7)西气东输工程:
建设“西气东输”管道的主要目的:把西部塔里木盆地(轮南油气田)及沿线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能源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终点到达上海)。
沿线选点的主要区位因素:沿线油、气田的分布(西段)以及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问题及其影响:①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沿线穿越多座大山,三跨黄河并穿越多条河流。)、植被稀少、生态脆弱;②工程建设可能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或荒漠化,工程难度大,要注意环境保护。
(8)西电东送工程:
南线;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开发调往广东。
中线:将三峡、金沙江干流水电送往华北地区
北线: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9)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A、 对西部的意义:
① 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
② 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中西部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 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④ 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B、对东部地区:
① 改善东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②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矛盾;
③ 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④ 推动东部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缓解农村生态压力。
(10) “晋煤外运”工程:
① 大力修建运煤铁路线(大秦线、焦作-兖州-日照线、神骅线等),增加煤炭的外运量;
② 因地制宜在煤矿附近建坑口电站,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
十三、关于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1、 等温线
(1)水平分布规律:
①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我国由南向北递减)
原因:太阳高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太阳辐射逐渐递减;
②由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热岛效应“)
原因: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释放大量热量
(2)垂直分布规律:
①由山麓到山顶递减。原因:海拔高度越高,获取地面的热量越少;
②在1000M深度以上,水温随深度递减,1000M深度以下,水温变化不大。
原因:表层海水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明显,深层海水影响小。
等温线图判读方法:
⑴ 分析走向(延伸方向):① 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
② 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
③ 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⑵ 分析弯曲状况:
① 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
② 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⑶ 分析疏密状况:
① 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缓坡;
② 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陡坡、锋面处。。
⑷ 分析数值特征:
① 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
② 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
2、等温差线
(1)纬度变化: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递增。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度变化大;
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
(2)经度变化: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我国是由南向北递增;由东向西递增)
3、等降水量线
(1)我国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等降水量线东西分布)
(2)我国由东向西递减。原因是离海洋越远,水汽越难以到达。(等降水量线南北分布)
(3)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递减。原因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多,凝结核多,降水多(“雨岛效应”)。
⑷ 闭合曲线:越向中心降水越少,是内陆盆地或山脉的背风坡;
越向中心降水越多,是山脉的迎风坡。
4、等盐度线
①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② 不同纬度地区盐度比较:主要分析气候中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③ 同纬度不同海区主要分析洋流流经状况,暖流流经海区盐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盐度较低;
④ 近海岸盐度还要分析陆地淡水注入的稀释作用;
⑤ 高纬度海区还要分析结冰与融冰的影响,结冰使盐度升高,融冰使盐度降低。
5、等地租线:由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向四周递减
原因是由于地租受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距离远近不同的影响。
6、等压线
水平方向上: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7、等潜水位线
⑴河流流向判断:
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
⑵ 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区流向低值区。
⑶ 潜水的埋藏深度:是指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同一幅图上的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数值之差,即二者高程之差,为该点的潜水埋藏深度。
⑷ 潜水流速的大小:
取决于潜水的坡度。坡度越大,流速越快,坡度越小,流速越慢。在同一幅地图上,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⑸潜水与河水补给关系:
一是作水平线法,比较水位高低,总是由水位高者补给水位低者;
二是作出潜水流向,潜水向河流流,则潜水补给河流;反之,则河流水补给潜水。
⑹确定引水工程: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应布置在地下水汇流处,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水位线由密变稀时,取水井应布置在由密变稀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8、等高线
⑴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⑵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⑶引水线路:注意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⑷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⑸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⑹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⑺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⑻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⑼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⑽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 );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⑾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9、等太阳高度线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⑴太阳直射点: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⑵太阳直射经线点的经纬度: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⑶晨昏线的判断:等太阳高度线为0°的大圆圈,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
⑷南北极点的确定: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
10、等震线—地震的烈度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影响因子:① 震级越高,烈度越大; ② 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
③ 震中距越短,烈度越大; ④ 地质构造上断层分布,烈度大;
⑤ 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