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效的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建设(2)
3.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要求学生在听别人发言时做到:坐端正、眼看发言的同学、闭上嘴巴留心听。同时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还要同学重复刚才发言者说的话,表扬听得很认真的同学;并时常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4,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拨一拨、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才能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其次,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小组分小棒,先把6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再把7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的结果写出来:6÷3=2,7÷3=2剩l。教师再揭示余数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最后,要培养学生小组集体实践的习惯。小组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更要体现合作意识,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拨数活动,在四人小组里,一人说数,一人在计数器上拨珠,一人检查,一人做记录,大家分工又合作,活动得十分愉快。多进行类似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合作操作的习惯。
四、明确每次活动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在每次活动前,老师都要在班里强调活动的目的、方法和步骤,让每个学生明白自己在小组活动中该做什么、怎样做,有些较难的活动需要示范,老师可示范给同学们看或叫几个同学先表演一次给大家看,让大家明白怎样做,免得活动时不知所措。
五、培养得力的小组长,实现本组成员自主管理
小组活动是一种集体性学习,不能不重视小组组长的组织管理作用。小组长善于组织、管理本组的成员,是小组活动得以活泼而有序地开展的有力保证,小组长担负着联络教师和召集、督促、检查小组成员的任务,同时,还起着小组内协调、疏通的作用。当小组成员的观点发生冲突时,小组长要组织讨论、分析,使成员之间相互理解、接纳和支持,最后达成共识。为避免前面提到的小组成员“旁观”或“逃避”的现象发生,教师应在课后进行小组长职责培训并督促小组长进行成员的角色分工,以达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分工时要兼顾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当然,分工并不是要把每个部分最后简单地拼凑起来,而是要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负责人”,成为某个主题的“专家”,以带动其他同学一起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创新。实践表明,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只要大家都做得好,小组长可以轮流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