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小组建设:做法与感悟(3)
(三)课外小组评价:
以追求学生的自主管理为目标,将学生在校的日常管理如教室、包干区、寝室卫生、课桌摆放、文明守纪等都纳入到小组的评价当中,依据评分标准对各小组进行分数的量化,实行个人与小组捆绑、小组与班级捆绑,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 以小组激励为内驱,拓展学生多元评价渠道
在评价的过程中,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学科代表、小组长都具有广泛的参与度。他们是建设、完善、发展、提高小组评价效果的主体。既是小组评价制度的策划者、设计者,同时又是小组评价制度的执行者。本着这些原则,我们总结出了评价的三个特点:
第一,小组评价的捆绑性。个人与小组的捆绑、课堂与常规的捆绑、过程与终端的捆绑、表现与荣誉的捆绑;
第二,小组评价的即时性。每节课教师对每个同学、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评价,从导学案的自主预习、展示、点评、日常管理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我们确立了“五级评价”制度:根据学生在各环节的得分情况进行每课一评价、每日一小结、每周一表扬、每月一表彰、每学期一总结。由专人负责统计,最后汇总到学校。根据汇总情况,反映出各班小组建设的开展情况。
第三,班级评价的激励性。教师要睁大眼睛去发现学生的长处,宽容他们的错误,要用真诚的态度去鼓励、赏识他们所取得的每一个细小的成功。
学校根据班级的汇总情况,评出学校的“综合评价优胜组”、“卫生环保优胜组”、“文明守纪优胜组”和“进步之星”、“勤奋之星”、“参与之星”、“展示之星”、“点评之星”。同时在学校显眼处张贴优秀小组成员照片、“展示之星”照片、“点评之星”照片等等,在考试中予以相应的学科加分,作为过程学习的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延伸到亲戚、到家庭、到社区,构建校内校外的教育网络。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评价标准如何变换,均应坚持把握“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原则。这样考核对象就变成了整个小组,让学生意识到:个体的荣耀是小组的荣耀,个体的失败同样是整个小组的失败。